尋夢環游記:對死亡,它開出了世上最好的止痛藥

人死之后,將去向何處?是灰飛煙滅,還是棲居于宗教所描繪的另一個空間?這是千古難題,而且恐怕永難有結論。

十七世紀,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時,曾寫道: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以往人們只設想有鬼,而他卻說鬼并非人死后的終極形態。人既然可以變成鬼,那么鬼自然也可以變成另一種東西。人怕鬼,鬼還怕聻呢。

二十一世紀,江南寫《龍族》時,曾經借人物之口這么說過:

可人不是斷氣的時候才真的死了。有人說人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后他在社會中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

——死是什么?對本人來說,死去元知萬事空;而對他人來說,因唯愿你還在,我從此希望世間真有鬼神。

而現在,皮克斯拍《尋夢環游記》,就是異曲同工地,借著尋夢,講一個生死的故事。


01 “尋夢”與“回家”

迪斯尼也好,皮克斯也好,多年來,他們拍攝的電影往往有一個母題,而這個母題也是多年來美劇所集中關注的:弄清楚“我是誰”(Who I am)。

哲學家說人生有三問:我是誰,從何來,去向哪。這三問,其實都根基于第一問。而老美們又相信,“我”的存在,既根基于我對自己身體和情智的認知和主宰,也根基于親人戀人的愛,所以“回家”也往往是母題之一。

但是,如果“尋夢”和“回家”沖突呢?

以往,他們都是在讓主人公遵循自己內心的召喚先尋夢,而在旅途的歷練中,成長悄然發生,度過精神上的“青春期”后,“尋夢”和“回家”往往不再矛盾。

最后,又由于他們內心的秩序統一、不證自明,二者都能求得圓滿。但這一次,《尋夢環游記》名為尋夢,其實側重點明顯在“回家”。是家人從不理解他,轉變到懂得他了嗎?

并非如此。電影的處理方式,是通過某種程度上戳破他的夢、同時某種程度喚起他家人的夢的方式,讓二者各朝中點靠近。

米格愛音樂,曾曾奶奶卻因音樂,失去摯愛,所以他們因為音樂,站在了截然不同的立場。米格還天真,但除他以外的家人卻都非浪漫主義者。

即使最后他們靈魂上依然是疏離的,但是外界的冷,至少在電影結束的這一刻讓米格覺得,他需要家庭中以前他覺得過于“親密”帶來的讓人無所適從的“暖”。

這太讓人感慨了。仿佛看著皮克斯從一個不諳世事、視夢想為一切的少年人,長成一個學會妥協的成年人。

妥協并非全然不好,換一個詞,它可以是理解、包容、平和、理性。但是作為一個看慣了妥協、過于親密的家庭關系、以愛為名的綁架的人,我有點感慨皮克斯的改變。

不過,從電影的深度來說,這種改變是加分的。單維度的性格和情感——像徹底的天真、深情、悲痛、善良、邪惡等,固然熱情熾烈,炮火集中,但也難免后味不足,不夠能讓人沉思。

追尋和羈絆、逃離和回歸、誤解和和解,一直是這類電影的主題。

從前,這些問題都是徹底解決,皆大歡喜。可是我們知道,除死外,人生哪有沒有下文的全劇終。所以這一次《尋夢環游記》里面,米格沒有讓世界都讓路,而是自己長大了,長大到能主動將“愛”置于“夢”和“我”之上。


02 生死

讓一個人長大,最高效的方法是什么?無過于讓他見識一次死亡。

米格因為拿到死去的歌神的吉他,意外地穿越到陰間。

電影里的陰間并不可怖,除了外觀不夠美觀之外,那里的成員的情感、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和人類社會沒有區別。亡靈節時,溝通兩界的大門打開,亡靈踏過萬壽菊花瓣組成的橋,可以暫時重回人間,再一次與家人團聚。

聯系兩個世界的是什么呢?是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記憶。有人供奉照片,那么亡靈就能回家享受祭品;無人再記得你,你就真正灰飛煙滅,萬事皆空。

在亡靈的世界,米格見識了一場死亡:一個被世人遺忘的亡靈,在聽完的埃克托的吉他曲之后,閃爍了幾下,瞬間化為煙塵。

我本以為還是“人死為鬼,鬼死為聻”的套路,誰知電影解釋給我們聽:這是因為世間已經沒有人再記得他,所以他這次真的死了,在這個世間永遠地消失了。

電影做了一個特效:本來坐了兩個人的吊床,隨著他的閃爍成塵,重心發生了變化,輕塌向中點。同樣已經快要沒有人記得的埃克托,無言舉杯,一飲而盡。雖然他一言未發,但刻骨寂寞。

如果說死亡還給我留存了想象的空間,那么這種終極死亡則再也不給我們一絲余地。

此外,我還感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

一是悲涼。亡靈們看似在另一個世界井然有序地生活,但再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們的存在,維系于別人的記憶。

二是慰藉。作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不相信死后真能去中國的極樂世界或西方的天堂。

然而如此,則死亡成為空無所托之物,不免讓人畏懼、讓人驚惶、更讓人為至親的死亡,悲痛而不能自解。

但在《尋夢環游記》中,我讀到了關于死亡最好的安慰。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更好——因為這依舊沒有完全的著落,比“也許某一天我們會在某處重逢”更好——因為我不敢相信重逢的存在。

它告訴我們,我們的一切痛苦,都不是無用的。思念也好,眼淚也好,傷痕也好,那都是記憶,而記憶,就是生命。記憶讓亡靈繼續在另外一個世界存在著——它給了我們的情感一種回響。雖然我再也看不見你,但是我們之間愛的聯結沒有斷。

我雖不能確證此為必有,但好在無人可證此為必無。

這是故事的構想,也無疑是寓言。如果一切終將歸于塵土,我們該相信些什么,執著些什么?如果某一天我們終被隔在橋的兩頭,請記住我。


03 COCO

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尋夢環游記》,明顯是翻譯皮克斯迪斯尼動畫片的套路,以票房和觀眾的慣性為考慮。從電影本身來說,這個譯名明顯不夠好。

電影英文名為《COCO》。

COCO是誰?是米格的太奶奶,電影中那個患了老年癡呆,呆坐終日無言的雞皮鶴發的老太太。

一開始,我有點不解這個人物建模為何這么沒有美感。對于動畫片而言,她年紀太老,皺紋太多,皮膚太差,樣子太丑。

而如果不看完全篇,也很難理解電影為什么要用她的名字命名,明明視角人物是米格啊。直到電影最后的五分鐘,導演才用會心一擊告訴你他的苦心。

想到很小的時候,我只知道我的外婆是外婆,她叫什么名字,我是不知道的。有次小伙伴一起玩,我心血來潮一問,四五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知道外婆奶奶的名字。

我們只知道外婆是外婆,我們以為她一開始就是這么老,我們以為她不懂我們所懂的事,沒有過心動,沒有過愛情,也不曾作為掌上明珠被人珍視過。

但,其實每一個外婆,最開始都是小女孩,誰說她不曾扎著小辮子,仰著臉,聽著她的父母唱“親親我的寶貝”那樣的歌?.

她來到這個世間時,也我們一般柔軟而惹人憐愛,她也曾是別人的心頭肉,只是慢慢在歲月中,明珠蒙塵,滄桑了樣子。

所以我明白了皮克斯的殘忍和悲憫,它讓COCO那么老,老到幾乎記不起一切,卻告訴我們COCO曾經那么小,小到她抬起頭來,我們就會想到世間一切美好之物。

她們也曾這么年輕,我們也會這樣老去。而最重要的事是看見和被看見。

所以最后,老得眼睛都睜不開的COCO,還是記得一件事——當她是個小女孩時,她的爸爸愛他,讓她記得他。

而她的記得,維系著他的生死。因為她是這個世上,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

一九九五年,父親與我永別。我之為我,與此事息息相關。

我有我的倔強,我的溫柔,我的軟弱,我的相信。所謂“歲月不饒人,我也未曾饒過歲月”。但我絕不能感謝命運。與內心和解,我用了若干年。這條路不能說無所得,但絕非我想選。

沒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皮克斯的一部動畫片,給了我關于死亡這個問題最溫暖而心酸的慰藉。

不是重逢,不是淡忘,不是時間,不是人人皆如此,而是“記得”。

死亡讓人絕望的是,它切斷了所有的信息和渠道。從此,你不能存入,只能取出。但存在與虛無之間,我有了一個秘密般的想法,從來不曾宣之于口。

我總覺得世間的風里,往往有我父親的影子。一切的好事里有保佑,壞事里有督促。謝謝皮克斯告訴我,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么想。

我會是這個世界上,最后一個記得我父親的人嗎?

不論如何,我會記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