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柳六和文文的閱讀平臺"靜問言心"讀書群和老師們一起共讀著一本心靈讀本李躍兒老師的巜誰拿走了孩子的幸?!?,從每周和老師們的共讀中接受著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洗禮,感受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故事,很多思緒也隨著大李老師的娓娓道來展開著,有時沉重,有時疏展,有時氣憤,有時鼓掌,更多的時候隨著共讀時的聲音,隨著書本中的帶情感的文字,帶血的字里行間陷入了沉思,做著反思。大李老師的教育理念在一個個孩子的故事敘述中讓我有了份感激,有了一個個感動,大李老師在這本書里注入了太多的期望,太多的希望。
"兒童教育其實就是幫助兒童成長","孩子畫畫的興趣不但被激發起來了,不僅思維打開了,更重要的,是她,作為人的那顆"心"被激活了,美好的、詩意的品質就像清泉一樣,從她的心里流淌出來了。。。。。","以前她畫的只是一些程式化的符號,既沒有感知,也沒有思考,更沒有創造。今天的房子和花已經完全不是那樣了,而是成為表達一個情節與思維過程的手段了,孩子的心靈被激活了","如果你們要求我們用"教"的方式而不是"培養"的方式,只要求學技術而不是關注她內在心智的成長","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么樣?只能積累知識的一個工具,還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智慧的人?"書中太多這樣讓你去思考的文字,讓讀者一次次心靈在自問中感受著大李的教育理念。作為人的那顆"心"被激活了,孩子的心靈被激活了,大李老師做得太棒了,兒童的教育不是關注內在心智的成長,那關注的是什么?正如當下的兒童美術教育,不是尊重兒童的認知及心智發展去程式化的教學,造零件式的教學,以成人化的模式的教學,借兒童的手去表達成人的思維的教學,孩子會喜歡畫畫嗎?這樣的畫是兒童畫出的畫嗎?這是兒童畫嗎?正如大李老師說的采用"培養"的方式,挖掘孩子自己內覺的興趣,用孩子的生活經驗去打開孩子的思維張力,激活孩子作為人的那顆"心",那份詩意的心靈,那么孩子心底的那份獨白怎不會在表達與表現中呈現與傾述,畫中能不會見到孩子?這幅作品難道會不是兒童畫?不是兒童畫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