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研的時候,有一天導師半開玩笑半認真給我們講,過去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要出國早。因為大部分研究領域最前沿的東西都在國外,而且領先國內都不是一年兩年。出國之后可以帶資料,而這個資料基本就是獨此一家。之后,今年翻譯整理一點,發一篇;明年翻譯整理一點,發一篇,就成為國內某領域知名專家了。擱在現在這個年代,再想以這種方式成名成家就太難了,互聯網的存在基本上打破了資料的壟斷,人與人的智力差別又不是那么大,而且都那么勤奮,所以到最后,就是比拼誰活得更長。
羅胖有一期節目說過,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社會的游戲規則。知識和信息傳播變得如此便捷,過去“一招鮮,吃遍天”的情況很難再出現。舉個栗子,過去的教育行業,那可是正兒八經科班出身的老師才能從事。如今呢,只要你擁有一技之長,加上口齒清晰邏輯清楚,就可以搞教育。看看“一塊聽聽”這個app,那么多課程,有多少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師在主講呢?
實際上,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知識的壟斷,進而模糊了分工的界限。行業的門檻,似乎一夜之間消失。通過互聯網上的知識分享,我們都有辦法對各個行業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所以,跨界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但是跨界,卻不是單純指什么都懂一點的“萬金油”,而是要一專多能的“金剛鉆+萬金油”,這樣才能成為不可替代人才。比如,學外語的,要想出頭肯定要外語過硬,在單位就是第一。同時又不能只會外語,最好文筆也還過得去,再懂一點計算機。如果說外語只是“懂一點”的水平,那么可以替代你的人就太多了。但是只會外語,可替代你的人還是很多。只有“一專多能”,能為人之所不能為,才能捧得起鐵飯碗,甚至是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