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4歲、離異、初中文化、瘦瘦小小,在北京做育兒嫂的農民工,憑借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只用了一天時間紅遍網絡,成為新的網紅。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能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的極為拙劣。
范雨素湖北襄陽人,家中排行第五,生活在一個命運多舛的農村家庭。
六七歲時學會了自己看小說,雖然家里貧窮,但因為有小說看,她感到一餐啃兩個紅薯的生活也是幸福的。十二歲的時候,已經看過了《魯濱遜漂流記》、《神秘島》、《孤星血淚》、《霧都孤兒》、《在人間》等等大量世界名著。
當年她看過小說《煙雨濛濛》后,便自作主張把自己名字改成范雨素。
少年時候的范雨素得出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的太少了。
2
《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范家及范雨素自己的婚姻、育兒、打工的幾十年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
范雨素的生活是不幸的,尤其是婚姻。二十多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經常酗酒的男人,家暴成了家常便飯。結婚五六年以后,她離開了丈夫,帶著兩個女兒自己打工過活。
在北京打工的日子,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孩子,生活艱辛,一直顛沛流離。后來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并在郊區的皮村找了一處比較固定的住處。在那里,她和幾十位有文學興趣的打工者,組成了文學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寫作。
“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里面最打動我的一句話。
在離鄉多年的打工生活里,她和誰交往都是點頭之交,有時甚至害怕見生人。后來,范雨素翻了很多心理學書籍給自己治“社交恐懼癥”。她擔心“社交恐懼癥”一旦惡化,就會變成“抑郁癥”。她寫小說,寫小說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前幾天,家住梅林的朋友說了這樣一件事情:在她們居住的中高檔小區,有一女鄰居經常在小區遛狗,小狗常常咬人,被咬的人跟女鄰居投訴,她總是無動于衷,鄰居們對這件事情頭疼不已。后來大家才知道她是個抑郁癥患者。
身邊的很多朋友,家中都是有房、有車、衣食無憂的一部分人。但是很多人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候,反而變得越來越浮躁、焦慮、不快樂。這種焦慮、不快樂,長期得不到緩解的話就會變成或輕或重的抑郁癥。
范雨素懂得: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文字輕描淡寫,卻擊中了我們每個人的心。
3
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為了家中征收土地的事情跟著維權隊伍去維權,老母親的手被人拽脫了臼。
范雨素在《我是范雨素》中寫到:一畝地,二萬二就全部買斷。人均地本來就很少,少數不會打工的人怎么活下去?沒有當權者愿意想這些,沒有人愿意想靈魂。神州大地的每個旮旮旯旯都是這樣,都認命了。我只能在這里,寫下這篇文字,表達我的愧疚,我還能做什么呢!
張愛玲說過:人都像是一粒粒種子一樣卑微,有的被風吹散,有的被人丟棄,有的隨風逐流,最終塵埃落定。
范雨素像一粒頑強的種子,破土而出,用文字訴說自己無聲的訴求。
4
作為一個農村女人,經常受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欺負。這時范雨素是這樣寫的: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負,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復制?從那時起,我有一個念頭,我碰到每一個和我一樣的弱者,就向他們傳遞愛和尊嚴。
活著總要做點什么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在北京的街頭,擁抱每一個身體有殘疾的流浪者;擁抱每一個精神有問題的病患者。我用擁抱母親的愛,回報母親的愛。
她從沒有想過很多復雜的事情。
只要有書讀,即使每頓啃紅薯,我也是開心的。
范雨素有著一顆高貴的靈魂。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