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最初看到你的命題,我并不知道怎樣去闡釋自己對于書籍的情感。寫自己最喜歡一本書的注解,亦或是自己讀書多年所得的感觸?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給你講個故事吧。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孩,家庭條件一般,除了課本,幾乎沒有能接觸到其他書籍的機會。于是,她發狂一般的珍惜著每一次可以讀書的機會。即便如此,她所能接觸書籍的機會也寥寥無幾,除了每周一次的圖書館閱讀課再無其他。后來,即將升初中的時間里,那一周一次的機會也被學校取消。自那之后,她經歷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讀書空白期。
初中以后,沒有了課外閱讀課,所有人都在為升高中努力著。外公每月的《黨員文摘》成了她僅有的課外讀物,雖少的可憐,好在每月夠及時。每次不看到最后一個句號,總是不放手的。即便是聒噪的廣告,也不放過。再后來,上天似乎聽到了她的企盼,學校給每個班級發了一堆課外讀物。她就是在那個時候,看完了《唐吉可德》,《趙氏孤兒》,《綠野仙蹤》,《中華五千年歷史故事》…也是在那個時候,她的視野拓寬了,了解了更多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有趣歷史、故事。而戲劇的是,這一次讀書機會,因為升高中的緣故而再次中斷。
高中之后,她變得異常幸福,因為每個月可以從母親那里領到100元的巨款。而且幸運的是教學樓樓下就有一家書店,只要有時間,她就會跑下去在書海徜徉。書店老板是一位良善的婦人,即便不買書,也可以愜意的呆上一下午,那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后來,為了更方便的看書,她一咬牙訂了每月的《讀者》、《青年文摘》、《意林》,每月投入18元,六本雜志。每月花銷除掉買書18、吃飯40,回家路費8元,剩下的34元全部積攢起來。有時候多買了幾本書,就只能餓肚子,回家也只能選擇走兩個小時的鄉路。那時候,她還特意辦了一張存折,每次都是二十、三十去銀行存錢,有時多了幾個硬幣也存起來。一個學期下來,倒也可以有一兩百元的積蓄。也正因為如此,在她高中畢業的時候,銀行柜臺的叔叔每次在街上見到她也會相熟的打招呼。
暑假、寒假的時候,市里的幾家廉價書店是她必去的根據地。幾塊錢一斤的書籍,一百塊可以買7、8本。《史記》、《紅樓夢》、《余秋雨全集》、《林清玄文選》、《聊齋志異》也在那個時候一本一本收入囊中。在別的女孩子血拼商場的時候,她選擇自己想要的書,打包,回家。然后整晚整晚的開燈閱讀,直到父母敦促睡覺,才勉強關燈一會兒,父母熟睡之后繼續挑燈夜讀。常常在清晨父母醒來的時候,她的燈依然開著,懷里抱著書籍,斜倚著墻角睡著了。而那張一米二的單人床,除了她,另一半堆滿了書。
在很多人打擊盜版的時候,她從心底感恩那些廉價書店。如果不是那些書店,她這個平凡家庭的平凡女孩,哪里有機會閱讀那些文學書籍,哪里有機會認識三毛、巴金、余秋雨、張小嫻、莫言、張賢亮、池俐、鐵凝那么多的文學領航者呢?書本有價,文字無價。
再后來,進入大學的校門,她的幸福感進一步加深。圖書館幾百萬的藏書,是她的千辛萬苦得來的寶藏。她終于可以放棄所有約束,隨意的閱讀。雖然做不到錢鐘書老先生“橫掃清華園”那樣的壯舉,對她來說,有時間,有書讀,已經足夠了。
而今,她已步入社會,有了足夠養活自己的能力。每月定時逛當當,而不帶有點什么是不甘心的。并且,她已告別了曾經日夜相伴的盜版書,把那些統統隨著時間留給了青春。故事講完了。這個幸福的女孩子就是我。如果可以,我的余生,也將與書為伴。你,愿意隨我同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