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童鞋是個小學生,受她外婆委托,我勉為其難給她講講作文。
今天,她要修改她那篇據說除了頭尾是自己寫的,中間部分來自網絡,關于游覽“泰國普吉島情人海灘”的游記。是為華人杯作文比賽,寫征文。
結果,我講得嗓子要冒煙,無計可施;她聽得一頭霧水,也費力。
還原一下:
首先,我找來幾篇文字,想用類文啟發她多個角度再現情境,她拿著文章說:“班上的語文老師警告過,征文不能抄襲,否則,要遭取消參賽資格。”我告訴她,不是教她抄,是要借鑒作者的觀察角度,看看同樣在海邊,同樣寫海水,名家怎么選取獨特的觀察角度怎么用筆。
她很配合,看完了第一篇《聽潮》(魯彥)說:“作者寫的是夜晚的海邊,我去的時候是白天,海水也沒有那么大的變化,不適合這篇文章。”我有點暈,循循善誘:“不是喊你關注白天黑天,你看,在海邊,作者也寫了所見和所聞和所感,他主要是用的聽覺來寫海,對不對?”為了讓她明白,我特地指著“音響就越大了。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這句,問:這樣的句子有很多吧?再找幾處看看“哦,是有好多……可是,當時我在情人海灘,并沒有刻意地聽海浪的聲音!老師說,要寫真情實感!”
是哈,別個不都不是用聽來感受的,可以借鑒啥?這么好的文章,我不甘心就這樣完,我又叫她看看有沒有哪個句子喚起了共鳴,是自己的筆下沒有寫出來,而在實際情境中有感受?
她很快找出了幾句,第一句是:“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我問她為什么不接著把:“
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指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 ”抄完,她也沒說啥子,抄錄了。
待他寫完,我告訴她:如果沒有后頭幾小句的比喻,前面的“沉吟”和“詩人一般”就不甚為奇,也就不值得借鑒和學習。
她的眼神有點懵懂,我居然沒有管她,自顧自地分析起,作者魯彥運用比喻的高妙。
(其實,當時就應該停下來,不著急,一步步把這個地方琢磨哈:
首先問:“海水能沉吟嗎?這是什么寫法?”
接著問:“為什么要這么寫?”
然后又可以問:“如果要寫出你對平靜的海的欣賞,你會怎樣表達?如果還能也從聽覺的角度,就更好!”
再回到例文:“作者寫平靜的海發出的聲音用了哪些比喻,本體和喻體分別是啥?喻體為什么是“朦朧”的月光,“玫瑰”的晨霧,“微風”指過琴弦,“落花”飄零水上?這些物及其境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再問:“如果是你,聆聽平靜的海水,要表現海的溫柔多情,會用什么來比喻?”
這一步不好回答,受制于閱讀量和人生閱歷,而且,魯彥的文本就經典,可以就直接背背。
而我,也只是想起了《春》這一課,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鳥兒高興起來唱出的婉轉曲子,然后想起《軍港的夜》這首歌,母親在搖籃前輕聲的吟唱……)
不求甚解的拖著這娃,我又給她看了冰心的《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張愛玲的《西湖》、無名氏《西湖》(都是用視覺,前者寫了西湖上螞蟻一般的小船,螞蟻腳一般的船槳,后者是用深深淺淺的色彩寫出西湖的佳處)
第二步,我請她思考,究竟泰國的“情人海灘”和“北海銀灘,和三亞和那些她曾去過的海邊,有啥子區別?
追問又追問,她答:白沙的沙灘,海水浸著沙灘,沙灘大半在水里是一個特點,海潮褪去的地方,還有水母,也是在其他地方沒見過的;還有回程時,遇到大浪,狂風卷浪海船顛簸,也是很恐怖又留下深刻印象的。
“然而,我已經把回程的那一幕寫成了另一篇作文。這一篇,主要是寫情人海灘,就不必了吧?”她懶兮兮地回答。
“要弄清楚,這一處海灘,和別處的有什么不同,才可能寫出別具一格之處寫出典型特點,否則,沒必要寫這,還不如,就寫自己最熟悉的長濱路,嘉濱路……。”我告訴她。
第三,我請她把當時游覽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到的,全部還原一下(其實,最好是把照片翻出來,一張張描述,最后就可以有選擇的刪繁就簡了)!
可是她,興趣缺缺。
所以,各種原因導致——最后,這孩子,還是沒有把所見所聞寫細,還是不知道寫眼前景狀熟悉物怎么下叉!
真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