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鄰居蔣兄影響,得同事小姚指點,今秋養了兩只蟋蟀。平生不喜爭斗,自然也不想讓它們肉搏,因此,分盆飼之,置于床頭,讓它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韓愈有言:“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夜闌凈心臥聽蟲鳴,漸覺秋意始濃,不覺想起岳飛《小重山》之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又想起當年執教之流沙河詩作《就是那一只蟋蟀》,茲錄課堂如下,以敬當年青蔥。】
不妨先聽朗誦(請點左側藍字)
[投影演示《語文課堂三提倡》。
一、提倡活躍與創新,
二、提倡自主與質疑,
三、提倡合作與交流。
[建議學生交換座位,自由組合,以便于課堂合作與交流。
[聽唱歌曲《鄉愁四韻》(余光中詩,羅大佑作曲并演唱),只放“兩韻”。
[讓學生們推薦一同學上黑板板書課題及作者。
[上課鈴響。
師:上課!(師生問好)同學們,對于離鄉背井的人們來說,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疑是那悠悠的鄉思和綿綿的鄉愁。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不著一個“愁”字,卻道出了寫不盡的鄉愁;臺灣詩人余光中以《鄉愁》為題,反復詠唱,直抒胸臆,也還是那化不開的兩個字:鄉愁。這兩首詩,一首我們以前學過,一首課前已印在學案中給大家。我們一起來把它們背一背、誦一誦,如何?
[師生齊背《靜夜思》、齊誦《鄉愁》。
師:面對鄉愁者的傾訴,我們這些安居家鄉的人該以怎樣的心態來理解,來接受,來思考,來慰藉呢?現在,讓我們打開課本,從大陸詩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去尋找答案!
師:請一位同學來把詩歌第1小節給讀一遍。26號劉勇同學。請你來讀。
[生讀第1小節。
師:讀得很好。現在請你回答,這里的“你”指誰?
生:Y先生。(稍一停頓)臺灣詩人余光中。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過小序和下面的注釋知道的。
師:讀書很仔細,好,請坐。通過小序和注釋,我們知道,第1小節實際上是起興。它不僅交代了詩人的吟哦。那么,小小的蟋蟀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魔力呢?請同學們從蟋蟀的自身形象和生活習性這一些方面來考慮一下。我知道在座的同學有不少家在農村,見過蟋蟀的舉手!不少學生舉手)那誰來給大家描繪一下蟋蟀的模樣和習性?(有生舉手)好,你來說!
生:蟋蟀個子不大,兩條腿很粗(師修正:后腿粗壯),前面有長長的胡須(師修正:是觸須),后面也有(師補充:叫尾須),喜歡在陰暗的地方叫。
師:怎么個叫法,你能描摩一下嗎?
生:(擬聲)蠷-蠷。(眾生哄堂笑)
師:請用語言來描繪。
生:聲音不大,時斷時續,隱隱約約。
師:觀察很仔細。不過,每只蟋蟀都這樣叫嗎?
生:(舉手)雄的才叫。兩翅摩擦發出聲音。
師:(驚喜地)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訴大家嗎?
生:我查了詞典。(眾生再次哄堂笑)
師:借助工具書是善學的標志。我記得《勸學》中說過:“君子生非導也,善假于物也”。他的這種方法值得大家借鑒,我們給他掌聲鼓勵!(師生熱烈鼓掌)。
師:不過我們還得回答剛才的那個問題。蟋蟀時段時續、隱隱約約的叫聲和人的什么是比較合拍?
生:思緒。
師:而且蟋蟀叫聲很小,人只有靜下來才能聽到。獨自靜處的人常常會想起天真爛漫的童年,想起生我養我的家園,想起偉大慈祥的母愛。對于這一點,詩中有沒有寫到?在哪小節?
生:(找)有。在第4小節。
師:請一位同學來把第4小節給朗誦一遍。11號錢賽微同學,請你來讀。
[生讀第4小節。
師:讀得很好。請問,這一小節最有人情味的,你認為是哪一句?
生:“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這一句。
師:你為什么認為是這一句?請你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想起媽媽天冷的時候也會給我送衣服來,還有棉被。(生自發鼓掌)
師:你是寄宿生嗎?
生:(點頭)。
師:所以你和作者有同樣的感受,對吧?我想,我們在座每一個享受著母愛的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一句有感情地讀一遍!
[師生齊讀。
師:讀出感情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這一句,屬于“童年的驚喜”還是“中年的寂寞”?
生:童年的驚喜。
生:中年的寂寞。
師:仔細想想,你小的時候,拿著竹雕的籠子,在籬笆邊捉蟋蟀的時候,媽媽喚你回去加衣裳,你說你要玩呢!
生:(笑)應當是中年的寂寞。
師:是啊,人往往在擁有的時候不知道擁有,失去了之后才知道失去。這里屬中年的寂寞的有哪幾句,大家一起把它給讀一讀。
生:(讀)“想起故園飛黃葉/想起野塘剩殘荷/想起雁南飛/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師:“想起故園飛黃葉/想起野塘剩殘荷”,我把它改成“想起故園鋪綠葉/想起野塘滿碧荷”好不好?
生:不好。
師:為什么?
生:意境不對。一個是哀景,一個是樂景。
師:很好。那我換成:“想起故園的黃葉/想起野塘的殘荷”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師:又為什么?
生:一個“飛”,一個“剩”,把靜景寫活了!
師:好極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把這一小節給讀一遍,讀出味道來。
[生齊讀第4小節。
師:現在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把這一小節中的意境給描繪一下。注意詩歌給出的時間、地點、環境以及人物的活動,在基礎上,可以想象創造。請同學們動筆,時間:5分鐘。
[生動筆。師輕聲播放音樂:古箏曲演奏的《白發親娘》。
師:請同學們依次來讀自己的作品。——這一排!
生:(讀)中秋的夜晚,桂花飄香,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群小朋友提著燈籠在籬笆邊捉蟋蟀,他們玩得很開心,忘記了回家。
師:這是“童年的驚喜”吧。符合文意,可惜——旁邊的同學給他打打分,評價評價。
生:70分。我覺得他沒有想象,描寫少了些。
師:(對眾生)同意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評價?
生:(齊)同意。
師:接下去,后面的同學!
生:一個秋風送爽的夜晚,我和小伙伴們打著紙糊的燈籠,蹦蹦跳跳的來到后院。秋蟲的呢喃仿佛是母親在搖籃邊哼的眠歌,星光的閃爍好像是幼兒仰起小臉眨巴的眼睛。那濃郁的桂花味兒,又好似一粘上就會香三天三夜。我們在石縫間尋找蟋蟀,躡著腳,循著聲,數著稚嫩的心跳。“快,別讓它跑了!”一聲驚呼,總能引來一陣騷動。左堵右截,一不小心,頭和頭碰在了一起,卻忘了說疼……
[掌聲自發響起。
師:這個我看不要打分了,掌聲已說明一切。Let’sgoon!
生:我寫得不好,不及格。
師:不要緊,先讀一讀,課后再作修改。好嗎?
生:深秋的夜晚,我獨自一人徘徊在院子里,望著明月,想念家鄉,家鄉的園子里應當是黃葉滿地,野塘里應當是荷花凋落了吧?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掉下眼淚。
師:很好,很能入境,把自己也放進去了,不過描寫是少了些,課后作補充。——一只小小的蟋蟀引起了臺灣詩人的想念,引來了大陸詩人的吟哦。那么,他們到底在想些什么,吟些什么呢?請同學們齊讀第6小節,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生齊讀第6小節。
師:有沒有直接的答案?
生:沒有。只有“你該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會猜到你在想些什么”兩句。
師:詩人“吟些什么”、“想些什么”,我們能猜到嗎?
生:能。臺灣詩人想念家鄉,大陸詩人盼望統一。
師:好!你已經領悟這首詩的內涵了。不過,你能告訴我,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這樣寫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師:好!你又品味到詩歌——也許應當說是中國詩歌的語言特色了。作者就不怕我們猜不到嗎?
生:不怕。因為,“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師:好,你可抓住詩眼了。是啊,中國人有同樣的祖先,同樣的血脈,同樣的傳統,同樣的文化,同樣的背景,同樣的感情,當然,也就會有同樣的共鳴。——現在,請齊讀1、4、6節。
[生齊讀1、4、6節。
師:讀得不錯。可大家一讀,我就有了一個問題:剩下的幾節不要,也可以成一首詩嘛!那么,剩下2、3、5節存在的價值又在哪里?現在請大家輕聲地把2、3、5節給讀一遍,讀完之后思考并且討論這個問題。
[生輕讀2、3、5節,前后左右討論。
生:第2小節是從縱的方面來講的,說明詠蟋蟀歷史悠久。
師:第2小節中有兩個字很難寫,要注意。一個是“豳”,一個是“夔”。
生:第3小節是從橫的方面來講的,說明蟋蟀的活動空間很大,把有著深重災難的中國人都連在一起了。
師:孤客,傷兵,苦難的見證人。
生:第5小節側重于海峽兩岸,把蟋蟀唱擴大到了“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師:這一小節我正有問題呢!“比最單調的東西更單調/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單調”和“諧和”,不是矛盾的嗎?
生:不矛盾。“單調”是客觀存在,“諧和”是主觀感受。蟋蟀單調的叫聲和鄉愁者的思緒一合拍,就再諧和不過了。
師:我還有問題呢!這里為什么要把蟋蟀比作露珠,是螢火,是鷓鴣?
生:因為它們都能使鄉愁者觸景生情。
師:哦,這就對了。可見蟋蟀只是一個借體,是古人情思,今人胸懷的寄托。本詩是托物言志。我們完全可以寫另外的詩來唱鄉愁,比如《就是那一滴露珠》,《就是那一閃螢火》,《就是那一聲鷓鴣》。(眾笑)這3小節,擴大了詩歌的內涵!(生點頭)
師:現在,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來聽一遍錄音,聽完后談談感受。
[生閉目聽配樂詩朗誦。
生:我有一種想家的感覺。盡管我現在離家不遠,但我想到我以后考上大學,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會出國留學,那時候,我一定會想家的,那時候,再讀這首詩,我一定會有更深的理解,我也許我會寫一首《就是那一只鷓鴣》來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師:無論走到哪里,家都是一個溫暖的所在。但是,有沒有人想到更大的家呢?今年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生:今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我想到了前年香港回歸時的欣喜,想到了今后寶島臺灣的回歸。
師:是啊,想家事小,統一事大。在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的日子里,我們期盼著臺灣早日回歸母親的懷抱。這不僅是大陸人民的心愿,也是臺灣人民的心愿。從“鄉愁詩人”余光中的筆下,我們不難找到見證。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鄉愁四韻》給讀一讀。
[演示投影,生齊讀。
師:名為《鄉愁四韻》,這里只給出兩韻,還有兩韻,請同學們補上。最關鍵的是要找到好的意象,可以從課文中去找。同時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我給大家配上音樂。
[師輕放《鄉愁四韻》歌。
師:請同學們上來交流!
生:給我一杯黑咖啡啊黑咖啡/藥一樣的黑咖啡/苦藥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杯黑咖啡啊黑咖啡//給我一根白絲帶啊白絲帶/夢一樣的白絲帶/夢里的向往/是鄉愁的向往/給我一根白絲帶啊白絲帶
師:“黑咖啡”改成“濃咖啡”好不好?
生:給我一塊圓月餅啊圓月餅/月一樣的圓月餅/月亮的皎潔/是鄉愁的皎潔/給我一塊圓月餅啊圓月餅//給我一支竹枝鳶啊竹枝鳶/云一樣的竹枝鳶//白云的撫摸/是鄉愁的撫摸/給我一只竹枝啊竹枝鳶
師:“撫摸”一詞用得好!
生:給我一張枯黃葉啊枯黃葉/紙一樣的枯黃葉/白紙的空白/是鄉愁的空白/給我一張枯黃葉啊枯黃葉//給我一枝桂花香啊桂花香/心一樣的桂花香/心香的芬芳/是鄉愁的芬芳/給我一枝桂花香啊桂花香
[生自發鼓掌。
師:時間關系,我們只能在課后再作交流了。你看,每個人寫上兩韻,我們合起來就是一百多韻。是的,鄉愁是寫不盡的。我們期盼著祖國的統一,我們期盼著民族的團圓,我們期盼著親情早日把鄉愁替代!今天下午,我將要去虹橋機場接從臺北轉道澳門飛來上海,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年的叔叔。我的叔叔已經七十歲了,他說他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葉落歸根,我告訴他,他的心愿,是能夠實現的!
師:我現在把《鄉愁四韻》從頭到尾放一遍,前兩韻我們跟著羅大佑唱余光中詞,后兩韻,個人唱個人寫的,好嗎?
[師放錄音,師生同唱。
[下課鈴響,師生道別。
這是我在1998年以市教學能手身份執教的一堂展示課。當時我上高三,借本校高二5班上課。
基本的想法是:詩歌是各民族文學最初的和最基本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藝術價值,它的美,它的感染力,決定了它的被人喜歡。本詩是入選高中語文課本僅有的兩首中國詩中的一首,是中學生閱讀中國當代新詩的一個示范、一把鑰匙。全詩既生動活潑,流暢自然,又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在構思、意境、語言、手法方面均堪稱中國當代新詩之典范。——是謂教材分析。青春是詩。十六七歲的中學生正處在詩意盎然的年齡,他們照例應當喜歡讀詩,應當嘗試寫詩,用青春的筆表露心中跳動著的情感,和親密的朋友交換從心靈深處流瀉出來的吟唱。然而,由于一貫以來語文教學中“詩意的放逐”,學生閱讀詩歌和寫作詩歌的基礎極為薄弱。————是謂學情分析。于是教法設定為:創造氣氛,交流情感;巧妙點撥,啟發想象;聯類比照,開展討論;以詩教詩,拓寬學路。學法指導的重點是:感知詩歌形象,領悟詩歌內涵,品味詩歌特色。教學步驟則分為:導入定向(師生關系定向、感情基調定向、教學目標定向),鑒別欣賞,領悟內涵,品味特色,固本提高。
作品原文:
? ? ? ? ? ? ? ? ? ? ? ? ? ? ? 就是那一只蟋蟀
? ? ? ?臺灣詩人Y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鋼翅響拍著金風
一跳跳過了海峽
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風·七月》里唱過
在《唐風·蟋蟀》里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里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在姜夔的詞里唱過
勞人聽過
思婦聽過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驛道邊唱過
在長城的烽臺上唱過
在旅館的天井中唱過
在戰場的野草間唱過
孤客聽過
傷兵聽過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記憶里唱歌
在我的記憶里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海峽那邊唱歌
在臺北的一條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個鄉村里唱歌
在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處處唱歌
比最單調的樂曲更單調
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瑩火
變成鳥
是鷓鴣
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傾聽
你在想念
我在傾聽
我在吟哦
你該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會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 ? ? ? ? ? ? ? ? ? ? ?1982年7月10日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