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過程中,我們有時太專注于自己的享受,卻忘卻了與景點相關事物的感受,就像受過傷害的人,皮膚上的傷疤一直烙印在自己的心里深處,永遠磨滅不了。因為傷害太深,且傷到痛處,只能通過自身的免疫功能來慢慢調理愈合。
百川歸海而海不盈-圓明園西洋樓遺址
作為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之精華的圓明園,不知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
2006年初春,我循著歷史的記憶來到北京海淀區東部的圓明園,步入大門,園內廣植樹木花卉,平地疊山理水,山丘、亭臺、曲廊、洲島、橋堤等建筑,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景觀。其中,人工湖規模宏大,大小山坡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水倒映的美景。
沿著指示牌參觀展覽館,館內有兩個展廳:第一展廳主要介紹了圓明園的營建與盛況,第二展廳主要講述了圓明園被燒與修復的有關資料。整個展覽以圖片、照片為主,以模型及實物為輔,每件展品都附有簡要的文字說明。尤其是錄像廳,連續播放國史錄像片《中華第一園的毀滅》,再現了一代名園由興盛到毀滅的慘痛過程。
從展館出來至園中心,才發現稱為福海的“海”實質乃一個湖泊,湖的兩岸建有亭臺樓閣和回廊小橋,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水面,若隱若現,豐富了單一的水景,象征著百川歸海,四方水流均歸福海。
迎著徐風漫步園中,了解到園的平面布局呈品字形,整個園林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三園組成。其中,西洋樓是引進歐式園林建筑,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墻等十余個建筑和庭園組成。
隨著人流走進大水法遺址,殘缺不全但仍舊高高挺立著的石柱,頓有一種步入歷史陳跡隧道的感覺。駐足遺址,從石壁上面雕刻的圖案看,它曾是一座富麗堂皇的殿堂,但從刮傷的痕跡分析,它曾硝煙彌漫。
遠見卓識-圓明園湖景
帶著沉重思緒走過碎石鋪就的小路,爬上廢墟俯瞰,當年的西洋樓主體歷歷在目,昔日雕欄玉砌的亭臺樓閣和氣勢恢宏的羅馬巨柱,如今已是殘垣斷壁,只有那滿園春色的花草樹木,在傾訴著這里發生的一切。
沿著廢墟繼續漫步,抬頭發現從北面刮過來的風沙吹打在臉上,很是疼痛,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品之,原來是歷史的滄桑留給后人心理上的陰影,這就是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搶掠焚毀后的遺址。雖然眼前只是一片廢墟,但在自己看來:能被我們記住的往往是刻骨銘心的傷痛,那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隨著時間的流逝已被遺忘。如今,園中雖然只剩一堆亂石頭,但它比那些修復過的古跡更有意義,難道不是嗎?因為它的存在就是一部刻骨銘心的歷史教材。
仙人承露-圓明園石觀
推開心靈的重負,信步踩在碎石上,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零亂的思維,再打量一下園內松柏,發現它們挺拔的英姿為這里增添了一絲生機。此時此刻,無語凝噎,真正理解落后挨打的道理,不僅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但只要我們不忘記屈辱的歷史,自強不息,奮發向前,就一定會振興民族,光大中華。
殘垣斷壁-圓明園西洋樓遺址
思緒萬千,風沙吹打,看著眼前的廢墟,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宏大壯麗的建筑雖然已燒毀,但文化與精神仍存,恥辱與悲憤已成過去,人類文明在進步,作為后人,我們應該立足今天、奔向明天。
思緒萬千,風沙吹打,看著眼前的廢墟,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宏大壯麗的建筑雖然已燒毀,但文化與精神仍存,恥辱與悲憤已成過去,人類文明在進步,作為后人,我們應該立足今天、奔向明天。
萬園之園圓明園,風雨洗禮振國威。清朝政府當年為了建成這座皇家御苑,花費人力和物力不計其數,使得園里的一景一物都價值連城。可惜好景不長,在英法聯軍以及八國聯軍的入侵下,圓明園被洗劫一空。為了毀滅證據及打擊報復,侵略者放火燒之。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此時的圓明園在吶喊,整個中國在哭泣,我想,大多數游人抱著這種扼腕嘆息及憤憤不平的心情游歷此園。
在我看來:圓明園遺址沒有重建,使得北京城的歷史更加豐富多彩,因為它帶給后人的永遠是一種前行的力量(文/唐長泉,摘自于作者“唐游記-詩畫中國”旅游文化叢書十冊,廣東旅游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