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借用水木丁老師的書名。
昨天就范雨素走紅網絡,談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今天看到幾個意見領袖的觀點后,不由地想再談一談,因為我發現這個事情已全然跑偏,大家關注范的標簽多過她的文章。
范雨素之所以走紅與自帶的“初中畢業、農婦、離異兩女、育兒嫂”標簽相關,當與“寫小說、愛看書、寫了十萬字”相結合后便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令大眾嘩然。很顯然,農婦寫小說,居然寫得還很通暢,這個核心的戲劇沖突,成為事件得以迅速傳播的要點。
觀其意見領袖們的發聲,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范雨素行文不真誠,以消費苦難博取同情,有炒作之嫌;
二、范雨素文章寫得很棒,看哭了,很感動;
三、如果范雨素這樣的文章也叫作品被稱為作家,那簡直是對文學的挑釁;
四、認為范雨素寫得好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同情,同情實則是另一種歧視;
對上述四類,我稍作解讀:一和二可算同一緯度,好或不好來自主觀感受;第三類從文學專業度出發,認為一個打工農婦的文章能點擊超300百萬次,受歡迎不代表就是正統文學;第四類是從人性出發,煽情無處不在,不要被牽著鼻子走。
好了,綜合這四點,我如實談一下我看罷范雨素那篇《我是范雨素》之文的感想。
在昨天推送的文章里,我率先交待了我第一份工作是雜志編輯,并且接觸的作者不乏像范雨素一樣出生底層心懷夢想努力筆耕的人。我之所以交待這個背景,是想說,當我事隔10多年后再看到類似的人寫的類似的文,從某種層面我已足夠冷靜與客觀,不會像第一次讀到文章的網友,激動飆淚到無以言表。
昨天我看完《我是范雨素》一文的主要印象,文字通暢不生澀,前后銜接自然。能做到這一點能看出作者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與練筆積累,行文平鋪直敘未見所謂的技巧,也正因為無技巧,豐厚的故事撐起了整篇文章,生活的閱歷與所感所想,有時超越技巧。只要有足夠的生活感悟,將細心觀察訴諸筆端,哪怕平鋪直敘,也是一篇具可讀性的作品。
此事件最大的爭議便是:什么是習作,什么才是文學作品。
很顯然,我們平時在電腦上臨屏而作的一字一句,在某種程度上均日常練筆的習作,包括范雨素這篇超300萬點擊的紅文亦是。即便如此,即便離真正的文學作品尚有一段距離,我們真的需要劃清界線面露鄙夷嗎。
從文學大的范疇來講,本身便具備不同的層次,很難說誰寫的是真文學,誰的是假文學;亦很難說誰是真作家,誰是假作家。再者,將所有的精力以甚為苛求的態度來討論界線與劃清界線真的有意義嗎。當我們津津樂道于一個孩子能把白云想象成棉花糖,四處轉發一個小學生的詩句時,我們說過“這不是文學”之類的話嗎。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是不是文學到底誰能說得算呢。誰可以擔綱這個分門別類的裁判呢。
這世間,我認為唯一可以勝任者,即時間。
一篇文章真的好還是當時僅因對作者身份之獵奇而引發的關注,唯有時間方可定論。我們太看重自己的發言權,言論自由的時代,我們太想急于下結論,當裁判。
就目前來說,文學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物,人人伸手即可摘星,只要你擁有這個夢想,并為之努力前進;是否具備文學性不重要,有爭議也不是壞事,市場決定一切,每篇文章每個作品都有自己的命運,時間明晰所有。
所以,面對范雨素的走紅,我們到底是怕什么或愛什么。
那些怕與愛又真的如此重要嗎。
夜已深,前路漫,讓我們于塵囂滿天的盛世,擁有一份來自自己的思考。
讓我們慎用評判權。
不必拔高毋需踩低,讓我們即便合而不同,仍能相互祝福。
因為只要你活得足夠久,時間會告訴你所有的答案,如果那時你仍念念不忘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