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跟普通人有關系嗎】
說到“寫作”這個詞,可能很多人都覺得跟自己關系不大。
寫文章、出書,那是作家才能干的事兒,一般人做不來。
一篇文章少說也得好幾百字吶,我沒那么多話可說啊。
真的是這樣嗎?
作家不是天生的,技能是可以獲取的。世上有沒被退過稿的作家嗎?有生來能寫的嬰兒嗎?
學生時代的作文動輒要求600~800字,你是怎么寫出來的呢?
【寫作有什么好處】
寫作促使你思考,幫你理清邏輯,組織語言表達,利于溝通。回憶一下你當年寫作文的經歷,是不是這樣?任何東西要寫成文,必經過你自己的一番思考和求證,確定觀點,搭建框架,反復推敲措辭,力求通順易懂,能引起人共鳴。能夠寫出好文章的人,一定是個思維縝密、有說服力的人。
【怎么寫】
有人看到這里可能會說,好吧,就算你說的有那么點道理。我也想當一個你說的那種有想法、思路清晰,我一說點啥人家都點頭稱贊的人。那我想學寫作,該怎么做?是不是應該像小學生找老師指導那樣,去拜個名師啊?No no,這個不是必需的。千萬不要以為,任何人只要拜了師,經老師這么一教,就下筆如有神了。還是得自己寫。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實踐出真知。書上有那么多道理,讀完了你就能過好這一生嗎?看了健身視頻就瘦了,買了面膜就美了?你得行動啊。甭管寫得好寫不好,先寫。
要想把文章寫好,得注意細節。很多文章我們讀過之后覺得印象深刻很打動人,都是因為它夠細致,細致則生動,讓你好像置身其中,更有融入感。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兩段話:
片段1,節選自朱自清《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段話感動了無數人。當年的語文課這是要求全文背誦的。它為什么這么動人?樸實又足夠具體。如果不注意細節,會是怎樣?
“我父親往鐵道那邊走過去了。他先跳下這邊的月臺,然后穿過鐵道,爬上那邊的月臺。月臺高,我父親個字不高還微胖,不太好爬,他費了很大的力氣才終于爬上去。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不用再多說了吧?這只是眼睛看到的,要想描寫細節,可以充分調動全身的感官。耳朵聽到了什么,鼻子聞到了什么,舌尖嘗到了什么,身體觸碰的感覺。充分利用五感,讓你的細節描寫更生動立體。“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個句子美不美?
把自己當做一個誤入城市的陌生人,以外來者新鮮好奇的目光去觀察你所在的這個熱騰騰的城市。
【寫什么】
有人可能會說,那我寫啥呢?道理我都懂了,我也挺愿意嘗試的,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該寫點啥……如果是這樣,你可以
1、拿出紙和筆,隨便寫。想到什么寫什么,寫滿20分鐘。不限字數、質量,只限時。盡情抒發自己,開心不開心的事,擦肩而過的路人,突然想起來的某個場景,突然閃過的一句話……這些都是練習,從微習慣開始幫你拿起筆,同時排空情緒。實在不行,就在腦海里描繪一下你理想的生活,把它寫下來。越具體越好。一邊練筆,一邊激勵自己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一舉兩得。
2、多和朋友聊天,聽聽別人的見聞,說不定有你很感興趣的素材可以寫。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不就是這么寫出來的么。
3、自己建立一個素材庫。以我自己為例,我會隨時記錄“亮點”。一件事,一個觀點,一句話,都可以記下來,以后可能用得上。而且同一件事我可以給它加幾個標簽,給幾個不同的主題做支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