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騰訊主辦,主題為“思行并進,聚勢賦能”的2016中國“互聯網+”峰會在北京舉行,作為“互聯網+”落地一年多來最重要的運用領域,以及“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頂級峰會,當天下午召開的“互聯網+峰會醫療分論壇”備受關注。
論壇云集了國家衛計委等政府部門領導,中科院院士等醫療行業專家,以及騰訊副總裁丁珂、騰訊騰愛醫療總經理吳波、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微醫創始人廖杰遠、醫聯創始人王仕銳等互聯網企業代表,分別從拓展互聯網醫療信息通路、“互聯網+醫療”的演進路徑、互聯網與醫療服務、互聯網與醫生多點執業等角度,分享了各自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實踐經驗。在各自的立場上,與會嘉賓分享了新思路,新成果,共同探索“互聯網+”時代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等。從與會嘉賓的觀點激蕩之中,可以看到理性和正向的解讀,以及互聯網醫療幾種正確的打開方式。
打開方式一:并非顛覆,而是賦能
按照“互聯網+”峰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的發表的觀點,騰訊最適合連接“互聯網+”的是“最后一公里”。而作為民生最基本的環節,醫療毫無疑問是這“最后一公里”的核心環節。
只是傳統醫療行業已經運行多年,從基層醫院到頂層三甲,金字塔結構嚴密嚴謹,互聯網的切入,按照丁珂的解釋,在診前,是通過互聯網尋醫問藥或者實現掛號,網絡技術還幫助醫療機構遠程看病等等。在診后,通過互聯網疊加保險形態,醫療和保險償付形成了閉環。
這些并非為了打破延承多年嚴謹而穩定的診療模式,改變已在患者內心扎根的醫療體系,而是在原有體系上做加減法,將欠缺和不足之處加以彌補,比如用互聯網+技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溝通成本。
從戰略角度,騰訊提出的賦能是連接和溝通,比如實現醫院之間、醫患之間連接和溝通等。
丁珂認為,從安全、大數據等維度看,醫療行業的效率與賦能都是基于這些基礎之上。只是在醫療領域里,有兩個非常大的互聯網新課題。
首先,醫療是一個重決策過程。這和互聯網之前擅長輕決策(游戲或者旅游等)定位有很大的差異,互聯網的話題往往很輕松,但涉及到醫療,就會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因為看病的成本負擔和決策難度系數,都是其他決策的好多倍。重度決策下的應用進行互聯網化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而只有硬需求擺到面前,勇敢的人才會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其次,醫療鏈條特別長,最后一公里是專業知識。互聯網和醫療融合,一定是逐漸把服務滲透到醫療的過程,而非是迅速而顛覆性地改變。現在還是會看到很多醫生在做重復工作,比如一個病癥由不同患者發問,但大部分回答都是重復的。這可以憑借AI等技術加以解決,為病人提供準確而近乎相同的答案。這就是在給醫生賦能了。
丁珂說:“以什么樣的方式能夠解決重決策問題?賦能點落在哪個方向?如何多樣化幫助醫生賦能?所有東西都是很現實、需要腳踏實地做實事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我的心得。”
在丁香園CEO李天天看來,中國的醫療業存在“偏科”的問題,比如說全科醫生高度缺乏,基礎部分的全科治療不健全等等。基于現有的行業格局,“互聯網+”最佳使用場景不一定是三甲醫院,卻一定是在薄弱的診所、社區醫院等基礎醫療部分。因此幫助患者在手機上掛號、支付、看化驗單等等,只是公立醫院優化內部流程的工具,但并不代表互聯網的能量和威力。“互聯網+”需要關注的是全科疾病、慢病疾病,它們需要長期干預,需要設備和技術支持,能夠穿墻入戶,持續收集醫療級別的數據。李天天認為,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醫療才具真正的賦能價值。
打開方式二:改變行業運用,而非重構底層
毫無異議的是,互聯網正在改變醫療行業的很多運用,而微醫創始人廖杰遠借用了一個四川省政府官員的觀點來形容這種改變,互聯網在醫療領域里最大的突破,是促進組織形式的變革,因為變革能優化生產資源的配置模式,最后再促進業務鏈。丁香園副總裁張偉認為,這種改變因素,首先來自于效果,其次來自于指南,最后是成本。互聯網算是一個生態體系,在幫助整個醫療、人類健康服務做體系,以及助力于醫療成本的下降。互聯網應該是一個推動力。
這種改變在具體的產品上,則是方方面面的優化和改變。比如騰愛醫生通過公眾號和APP打造一個醫患間的中間載體,讓患者與醫生能夠連接起來,打通醫院、醫生、診療、金融幾大區間,能形成一個新的“互聯網+醫療”的服務模式。而糖大夫則將大數據帶來的分析和優化能力運用于慢性病的治療,本質是把患者血糖數據實時化,云端化,能夠讓患者的親朋好友以及醫生可以實時獲得數據,并且進行特殊場景的干預,從而打通慢病患者的健康數據通路。
微醫則在醫患匹配、個性化治療等多個角度來為醫生和醫療機構賦予新的能效。微醫在烏鎮開設了一家互聯網醫院,但名為醫院實則為一家覆蓋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這家堅持堅持做“復診”和“會診”但不做“首診”的醫療機構,已經成功匹配線下1900多家醫療機構,并對200多家醫院實現了電子病例提取,每天接納接近2萬人進行分級治療。
顯然,烏鎮醫院模式是一種對現有醫療體系的優化,而非重建醫療實體,這和當年臺塑、明基等跨業建立實體醫院的案例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中國醫療行業呈現金字塔結構,頂端的優質醫療資源,在患者極度依賴的情況下顯得極度稀缺,但是金字塔底部的大量基層醫療資源和非專家醫生卻大多被閑置,由此產生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有限的優質醫生資源,成為全中國醫療體系的瓶頸。
互聯網的在各種環節的運用,從醫患交流角度減輕了名醫在有限時間內和患者交流的壓力,分級治療使得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都能發揮診療的能效,并且顯現協同診療的價值,醫生多點執業在互聯網的連接和資源配置下,讓醫生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為基層醫生提供了工作管理、學習溝通甚至是收入獲得提升的工具。
打開方式三:互聯網+:醫療體系從封閉到融合的起點
互聯網本身的跨地域,跨人群,跨時間等特性,賦予傳統醫療體系以全新的開放能力,令異地會診、共享病歷,專家團隊式治療……在實操維度,互聯網+在提升連接效率,打通信息通路,打破信息孤島的同時,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帶動醫療產業鏈的多方合作加入,如同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說的,互聯網提升的不僅僅是醫患之間的融合,同時也要加速醫生和醫生之間,以及整個醫療產業的融合。
騰愛醫生發揮騰訊社交基因優勢,為醫生提供溝通工具,打通醫生和病人自檢健康管理的通路,以互聯網方式,建立用戶(患者)為中心的健康檔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醫院和醫生之間的信息流轉,計劃和100家醫院合作,打通醫院、醫生、診療、金融保障通路,形成“互聯網+醫療”服務新模式。騰愛的案例為“互聯網+醫療”產業融合,帶來了多種維度的可能性驗證,比如將醫療行業數據化、智能化,帶來智慧型的產業服務,也為醫療產業鏈帶來數據、技術和解決方案,形成醫患、制藥和藥械企業、金融服務機構等等形成多方面的合力等等。
在李天天看來,醫療體系的融合,來自一個“破冰”的過程,所謂的冰,則是信息(I)、交流(C)、互動(E)的英文首字母。信息層面,丁香園一年多以前開始為患者量身打造的醫療信息系統。在交流層面,患者每一次的搜索其實都是一次對話,丁香園在搜索引擎上做了非常多的優化與探索,在作為搜索結果的基礎數據,疾病數據、藥品數據、健康狀況數據、醫院數據、藥房數據方面,不斷積累并且持續優化。在“互動”層面,其實人與人的交流,為了優化這種交流,丁香園開設了5家診所。李天天認為,這個結構是倒三角式的,最廣泛的基礎是信息傳播,中間是人機對話,到最頂尖的是人與人的對話。這三個環節不是孤立而是一些列融合模式的組合:科普知識,信息查詢,人機對話,人工智能、線下服務、人工干預、跟進和互動。
對于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信息研究室主任程龍認為,目前的醫療體系不是一個能解決我們當前問題的完美體系,而是一個碎片化、截面式的醫療體系。由這種無準備、單兵式的醫療體系,改變成一個計劃性的團隊醫療體系,整合連續性的醫療體系,就需要互聯網+技術,來進化出“大腦、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淋巴系統”,只有這種情況,我們整個醫療體系才能夠滋養保護各個功能的組織器官,保證每個細胞及時接受養分、排出廢物,并且保證各組織器官功能協同。這個時代不是單兵作戰的時代,是協同作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