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歲寫給18歲的自己

Hi, 18歲的我。我是8年后的你,在生日的這一天給你寫一封信,說一些一直想對你說的話。

18歲的你,臉上冒著大紅痘,每天抱著書本試卷準備高考,再過一段時間你就會進入大學,然后再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往后的日子你會因工作而迷茫,也會因三五好友而開心。

我時常在想,如果我像先知提前預料未來會為什么迷茫,也許二十多歲的路會更好走一些吧。

那么,當你二十多歲的時候,你會迷茫什么呢?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李文遜曾做過一個調查,17~33歲的青年人有很多很多的夢想,歸納起來, 其中有四個大夢影響最大,分別是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事業以及愛的尋求。這個調查挺有道理,在成人世界的新手村里,這四個夢會成為你多數煩惱和快樂的來源。

至于如何實現這四個大夢,我也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只能把一些目前積累到的告訴你。

不要追隨你的激情

你肯定很熟悉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說的這句話:

你需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么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的大腦被植入了「激情假設」,要獲得職業發展,關鍵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與這種激情相匹配的職業。激情假設讓人們相信某種有魔力的「正確」職業正等著他們,而且一旦找到了,他們就會立即認出來:那就是我注定要做的工作。問題是,當他們沒找到時,糟糕的事情就會隨之而來,比如不斷跳槽以及后果嚴重的自我懷疑。

我希望你能盡早擺脫「追隨自己的激情」、「做你愛做的事」這類口號的影響,你不是喬布斯,也沒有像他那樣在蘋果成功前經歷過大量的嘗試。

事實上,職業激情比你想象中還要稀缺。在確認出來的所有激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與工作或教育有關,其他多數都是某種愛好或興趣,比如運動和藝術。你從來不知道,激情需要時間培育,而且它往往是精通的副產品。

不管是在工作場合還是在其他期房,與其追求激情,你不如多花時間尋找三種「營養物質」來澆灌你的「激情之花」,他們決定了你做事情的動力和成就感的高低:

  • 自主:感覺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控制力,并且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重要的。
  • 勝任:感覺自己擅長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 歸屬:感覺自己能與他人建立聯系。

其中勝任是自主和歸屬的基礎,你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為團隊創造價值,被他人認可和接納。

「激情思維」關注的是世界(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價值。激情思維最終會導致長期的不滿,并讓人不斷幻想還有更好的工作。與「激情思維」相對應的是「工匠思維」,或者說「作品思維」,它是以產出為中心的職業觀,關注自己給世界(工作)帶來的價值。它要求你不以自我為中心,不執迷于尋找自己真正的「天職」,不去擔心工作是不是「剛好合適」,而是要俯下身子去掌握稀缺而寶貴的技能、努力讓自己勝任手里的任務。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爭取,而且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慢慢來,才更快

記得小時候每次期末考拿到好成績,父親總是說「戒驕戒躁」,當時你完全沒放在心上,不曾想貪心求多成了你日后求學路上最大的毛病。

回頭看看你自學過多少東西,卻從未有一樣精通,寫作、編程、攝影、書法、英語、幻燈、冥想、記憶術、團隊引導……你太貪心,時間一晃八年過去了,也沒真正學會什么。

等到畢業以后,你會發現你所遇到的問題都來自于「匱乏」。知識的匱乏、經驗的匱乏、勇氣和自信的匱乏、朋友和導師的匱乏、信仰的匱乏。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讀的更少。最低成本彌補你「匱乏」的方式就是讀書,讀好書,慢慢讀好書。先大量輸入,才會有可觀的輸出。

管理大師馬奇推崇「慢學習」,他認為速度相對較慢的學習也許往往比速度很快的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速度越快,就越有可能在積極反饋的作用下陷入次優狀態不能自拔。

實踐慢學習的第一步是再也不同時追求多個學習目標,盡可能加大學習效果的深度。比如,你很難在三個月內同時學好產品設計、編程和寫作,但是卻完全可以在三個月內入門編程。減少學習目標你才有時間和心力砸在一個領域,獲得巨大的改變。學習最怕貪心,放慢學習速度,你才有機會去思考是哪些變量影響了學習速度。

我希望你在往后的八年中,應該不斷去獲得這樣的體驗:全神貫注把一件事情扎扎實實做好做透徹,對這件事情熟悉到令人發指。左顧右盼是學不到東西的,妄想同時獲得多個改變更不靠譜。你要想改變,就得減少變革的數量,在一件事情上花足夠多的時間耕耘。再也不要什么都想學,最后什么都學不好。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慢學習還啟示我們不要急于嘗試新事物,換句話說,你學習得太快太淺了。一項還沒做好,我們就很快轉到另一項學習計劃,即便你有高人指路,也很難在時間復利效應下獲得成長。反倒是一項不被看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堅持下去,最后的結果可能比想象的要好。因此學習資料、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專注,慢些,再慢些,才能修得真功夫。

尋求良師益友

剛進大學校園、初入社會的時候,你對周遭的一切都覺得陌生和畏懼,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這時候,你希望由一位年長的人鼓勵你、指引你。他能夠告訴你學什么怎么學,讓你去選擇,鼓勵你去嘗試。你可能叫他師父或者導師。

這位導師可能是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人物,也可能只是從傳記、書本或是其他地方間接接觸到的人物。趁你有大把的時間,多去讀傳記吧,把王陽明、芒格、德魯克、馬奇、曾國藩、黑塞……邀請進駐你內心的智者宮殿,為他們每一個人建立讀書檔案,向他們請教,和每一個智者「促膝長談」。

尋找現實生活里的良師益友,大概有兩個標準:一是良師益友的廣度,一是你與良師益友關系的深度。所謂廣度,是說你的良師益友不只一兩個,通常有許多個,而且可能來自不同的領域。他們是你的老師、上級,也可能來自同事、親朋好友、鄰居、社群、網友,甚至去聽一場演講、參加一個活動,都可能遇見你的良師益友。

當你轉換人生跑道,面臨升學、擇業、城市等選擇沖突的時候,這些良師益友就可以提供意見,你可以傾聽到第二、第三種聲音。

深度方面,就是要對良師益友保持關心,不一定要常見面,但要保持聯系,在緊要關頭的時候,要能互相協助。深度的師友關系來自于互相回饋,主動分享自己的心思,一來一往之間,發展出彼此信任的關系。

如果有一天你環顧四周一圈,發現認識不少人,等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找誰,那一定是因為你這個廢材太懶了,你總期待別人來主動問候和幫忙,難怪很難和別人建立深度的益友關系。

當你工作幾年后還在發愁沒人帶你,那這只能說明你從未學會如何跟別人建立正常的師友交流關系。試問自己,別人憑什么帶你?為了讓別人帶你,你做了哪些準備?你有什么作品是別人可以看到的,哪些努力是值得被認可。遇到導師需要準備,遇到好導師更要時刻準備著。

深度不夠的,先從列舉相處對話比較自在的朋友或師長同事開始。從過去成長到現在的歷程中,整理出相處起來還算自在且可以分享的名單,排出所喜歡的人的順序,然后採用排除法一一刪減,最后嘗試去聯絡名單上的人選,比如先發一封問候的郵件開始。

一個好拳手,要建立自己的節奏

在張家輝的《激戰》有一句臺詞很值得學習:「一個拳手,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節奏。能夠令對方跌進你的節奏,他就逼著跟你走。」

我希望你能夠早早地培養出穩定的生活節奏,抵抗住生活的洪流,避免有一天被帶著離理想自我越來越遠的。

所謂生活節奏其實很簡單,做那些當下很重要未來也很重要的事,運動、寫作、閱讀、規律的作息、與師友保持聯系,如果你用八年時間用心經營好這幾件事情,你的四個大夢想必已經有些頭緒了。

要不是寫信給你,我都沒意識到已經高中畢業八年時間這個殘酷的事實,我更沒有想到,這八年所做的或大或小的決定是如何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我。你每一份關于學校、職業選擇都會引導到一條新的時間線,很有可能在你不經意的選擇中,未來已經走向一個完全在預料之外的「平行世界」,嚴重偏離你的預期,變成了曾經自己最厭惡的人。

結果,你只能拼勁老命掰回人生時間線,你只能著眼于行動,從預料之外的分支中,一步步殺回生活的正常軌道。建立簡單的生活節奏,相信時間復利積累的財富,找一件值得做十年的事情,很有可能有一天,你就創造了一天全新的時間線。


生日是輪回,是周而復始,是值得重視的日子,既要慶祝,也可以把自己關進小黑屋反思和改進。

希望你等到了26歲依然記得自己最初的樣子。

生日小禮物 · 深度學習力系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