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晨讀。
直到女兒醒來,在房間里呼喚我:
媽媽!
立刻像裝了彈簧似的放下書,沖進房間。
女兒笑瞇瞇地對我說:
我喜歡媽媽!
我一喊媽媽,
媽媽就 咻~咻~咻~ 地過來了。
我說:
媽媽也喜歡萌萌,
媽媽一喊萌萌,
萌萌也 咻~咻~咻~地過來了。
刷牙。
石頭剪刀布,我贏了,先刷牙。
萌萌說,想玩一會兒積木。
我同意了。
等我刷完,一喊:
萌萌!輪到你刷牙啦!
她就放下積木,
咻~咻~咻~ 地過來了。
我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十分開心。
1、每個人都渴望被“及時滿足”
其實:我們每個人
都喜歡被積極、及時地回應。
自己的需求被看見、被及時滿足,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
記得生完女兒的第一年,因為哺乳的關系經常犯乳腺炎,一燒就是40度。
公婆在外地,自己的父母也已年邁,幫不上忙,先生當時在公司上班,一聽說我生病了,二話不說,直接請假飛奔回家“救援”。
當時,我笑他說:“只要我一召喚,你就像‘導彈’一樣,咻~咻~咻~ 就飛回來了,飛到身邊來救我了!”
這是我一輩子都會記得,感激先生的事情。在我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回應到我、支持到我。
很多時候,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其實也沒那么重要,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放下,去立刻回應孩子、回應家人。
有時候,最后滿足了孩子,孩子卻似乎并不高興。那么很有可能,是因為沒能“咻~咻~咻~”及時回應,及時滿足他們。
有些人很困惑:
教育孩子,不是提倡要“延遲滿足”嗎?
孩子一呼,就應孩子;
孩子要什么,立馬就滿足他。
難道這樣孩子不會被慣壞嗎?
2、“及時滿足”帶來確定和安全
孩子果真如大人所想象,太容易得到滿足,就不會珍惜了嗎?
每個母乳過的媽媽,都體驗過嬰兒饑餓啼哭,乳房及時送上,嬰兒吮吸著奶頭,那無比享受和滿足的表情吧,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當下;而那些定時哺乳的媽媽,則經常感覺嬰兒如吸血鬼一般好像要把自己吸干,甚至會咬傷奶頭。
這是因為,如果媽媽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哺乳,孩子就經常處在得不到的恐懼和憤怒當中,于是等終于得到乳頭的時候,就拼命吸,吸到自己吃撐為止;同時又對乳頭充滿憤怒,攻擊乳頭,甚至故意吐奶,以表達自己的憤怒。
這樣的過程,媽媽和孩子,都喪失了哺乳的樂趣,母嬰關系也變得扭曲、痛苦。
3、“及時滿足”情感重于物質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及時去做,不刻意拖延,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需勉強。
只有在做不到、及時滿足有困難的時候,引導孩子接受的“延遲滿足”,才是合理有效的。
比如:小小的孩子指著一個昂貴的電話手表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手表,真漂亮!”媽媽可以及時回應和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啊,這個手表真漂亮,媽媽也喜歡,我們一起欣賞吧。”
孩子說“喜歡”大人不要去過度解讀。孩子當下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對于自己情感的回應與接納。
那些經常被及時滿足的孩子,不僅不貪婪,而且很好協商,很懂得體諒別人。
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反而是那些曾經太多需求被否定、被批判、被延遲,給孩子帶來諸多痛苦,這些痛苦長期累積,最終讓孩子成為一個不講道理、難以妥協、一旦滿足不了就歇斯底里的人。
4、“及時滿足”區別于控制和替代
另一方面,“及時滿足”又是給予自由空間的及時滿足,而不是控制和替代。
比如:孩子爬著去抓一個玩具,媽媽擔心弄臟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這不是及時滿足,而是干涉和控制,它阻礙了孩子體驗通過“自己奮斗”得到玩具的過程;
又比如:孩子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哭泣起來,媽媽感到焦慮,于是在孩子并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趕緊承諾買一個新的,制止孩子哭泣。這也是一種控制,打斷了孩子體驗“失去”這種情感的過程。
5、“及時滿足”實現真正的精神富養
科學地“及時滿足”,不僅不會慣壞孩子,還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媽媽的愛,實現真正的精神富養。
因為孩子會知道:
有一個人,她是那么的愛我;
有一份愛,它永遠會在那里等我。
所以我不擔心會失去,
會更加有自信,有精力去追求我自己。
而那些無論提什么樣的要求,都不能得到及時的回應,都會被這樣那樣的理由去說服,被要求放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這不是我配擁有的,孩子慢慢會覺得自卑。
爸爸在忙工作,等一會兒 -- 工作比我重要
要那么貴的東西,真不知道節儉 ?-- 錢比我重要,我不配擁有這么貴的東西。
為何總是和孩子過不去呢?
為何總是無法爽快地滿足孩子?
可能我們自己也曾被如此對待,并像一個木馬程序一樣隱藏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
如果你時常擔心孩子不會珍惜享受所得,那么,請返觀自己的生命:
我能夠體驗到我所擁有的一切嗎?
我對此充滿感恩嗎?
我能放慢腳步享受當下嗎?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
放下焦慮的頭腦,不再評判和憂慮孩子,
以一顆謙卑的心,蹲下來,
和孩子一起玩,
一起去盡情享受當下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