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的人未必幸福,落單的人未必孤獨。這很奇妙,原因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有人喜歡熱鬧,就有人喜歡安靜。但幾乎沒有人會拒絕陌生人的好意,就算言語身體抵觸,內心總是會被莫名的溫暖圍繞。
為什么有人覺得對陌生的好意感激涕零,對自己身邊人的愛護‘置若罔聞’是一種病?
我想可能是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置若罔聞’和不理解陌生人的好意來自多么高貴的品質。
對親人、朋友的愛,我們從來都是放在心底,你這樣愛我,我也同樣這樣愛著你。他只看到了置若罔聞,未看到內心的轉變。
中國人不善于表達愛,這是植跟于傳統而不是血液的。我們有望去改變,但現在改變的還不夠。我們不擅長于說謝謝,更不擅長于說愛,卻總是把它轉換到了行為中。小孩子會長大,其實也是對家長愛的一種反饋。你愛我,我也會用不同的方式愛你!小孩子長大了,學會愛了,能夠體會愛了,明白父母艱辛了,會主動放棄想要的玩具,漂亮的衣服。這并不是對愛置若罔聞,而是在沉淀。
中國人為什么不善于表達愛?
這可能與封建制度有關。封建制度中,我們不需要表達愛,即使愛是存在的。三綱五常,要求我們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我愛你,但我不會告訴你。妻子遵循丈夫愛不是主要方面不是愛,而是因為社會要求我這么做。在這種情況下,愛要怎么說出口?這種制度下的家庭是由倫理組織起來,即使我真心愛你,我也不能堂堂正正的向你表達,因為社會覺得這樣不雅觀。況且,古人認為,正經的人是不會將情愛掛在嘴上的!否則,就是登徒子和浪蕩人了!
給予好意的陌生人具有尤其高貴的品質。
因為我和你不熟,我們素未謀面,我們可能平生不再相見,萍水相逢、一面之緣,你愿意給予好意,這是一種比愛家人、愛朋友更偉大的愛。
它不求回報,不求感激,更不求你的微笑。所以,我向來很喜歡被這樣溫暖的人眷顧,也希望自己向這些人一樣去溫暖別人。
圖書館學習,對面坐了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很喜歡吃糖果。
我在她對面,就中午去吃個飯的時間,回來她就不在了,但是卻在我的桌子上也留下了糖果和一張紙條。
幫同學帶飯,雙手不得空,北方等我門簾又厚又重,正愁的不行,正在擦桌子的阿姨快步跑過來,幫我舉起簾子,姑娘快走吧!
還有幫你撿書,幫你關窗,幫你開燈,幫你找資料的陌生人!
朋友幫的忙,我們可以慢慢回饋,家人的愛是相互的,談不上回饋,乃人之常情。那么,陌生人呢?
每當我遇到陌生的好意時,總覺得這是上天派來的人,也每每使我內心不得平靜。
我們看不到人性中99%的善良,也許是因為能夠被我們看到的就足以安慰受傷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