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讓自己更成熟——《少有人走的路》

-1-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最初是在豆瓣的排行榜上看到的,我并不把排行榜奉為選書的唯一標準,考察排行榜僅僅作為一個參考,一本書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才是我最終評價一本書好壞的標準。本來要在圖書館借的,奈何學校圖書館館藏量實在少的可憐,相當多的書在圖書館是沒有的。只好忍痛撒錢在當當買了一本。

那么看完什么感受呢?我剛看完時把它歸類到社會科學類,因為我覺得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后來,看著做的筆記,覺得改成實用型更好。這本書不僅僅是科普一些大眾熟知的心理學常識,其實更應該作為一本成長心理準則。

我對作者是不太了解的,看完簡介也只留下了“心理醫生”這個印象。作者的背景當然不是重點,也不應該作為重點去了解,他的作品才應該受到人們的關注。作者M.Scott Peck根據多年的心理醫生的行醫經驗,對于心理疾病的根源、如何擁有正確的心態有很深的理解。我之所以看好這本書,就是因為作者通過研究自己接觸的案例,經過思考,形成了自己對心理學的獨特體系,說實話,我很崇拜這樣的人。

-2-

按照我的理解,這本書的重點在前兩個部分——自律和愛。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律。應該說這句話串起了整部書。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遇到無數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斷地被我們解決,解決了舊問題,新的問題又會冒出來。有些人在剛成年的時候,經常嘆氣說,活著真累。是的,人生苦難重重,這么說似乎很悲壯,但想想事實確實如此。每當你解決完一個問題,想著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了,這個時候往往會來個意外,讓你措手不及。好在我們總能打起精神,進入新一輪的沖鋒。讓我們打起精神的關鍵就是“自律”。

說到自律,很多人會認為,自律不就是自覺嗎?具體來講,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回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共同的特性,而人能夠在生物中很獨特地存在,正是因為人能夠自律,主動去承受痛苦,逐步解決問題,而且還能樂呵呵的。

怎樣才能做到自律?作者提出了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和保持平衡。用通俗點的話來講就是先苦后甜、敢于承擔責任、不要欺騙別人和看清形勢。我認為,這些條條框框并不適合所有人。特別是最后一個原則保持平衡有點繞彎子。保持平衡是說根據情況,該怎么表現就怎么表現。比如生氣,這種情緒是不好的,但有些時候我們的確需要這種情緒來發泄或者維護自己的權益。雖然生氣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但是需要很好的把控能力,這就需要提高個人情商。

作者提倡面對問題時應先苦后甜,勇敢承擔責任,尊重事情真相,同時也認為生活中應該快樂大于痛苦,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某些情況可以說謊。比如一位病人患了絕癥,醫生出于道德層面就需要看情況是否對患者隱瞞病情,因為患者如果得知自己時日不長,有可能心理崩潰,對病情更不利。

古語有云:吾日三省吾身。通過不斷地回顧和反思,才能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怎么才能更好地改進。人們撒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愿回顧和反思過去的行為,害怕外界的質疑和挑戰。當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質疑時,往往變得非常警覺,進一步可能發展到憤怒。誠實可能會得到諒解,也有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為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只有真誠的反思,才能客觀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3-

在書的第二部分,作者詳細闡述了什么是愛,戀愛是不是愛。沒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愛應該分門別類區別開來,戀愛也是愛的一種。而作者的觀點與我恰恰相反。作者把所有的愛的本質歸結于一種——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互相的,純粹是潛意識里的意愿。當我們給予別人愛的時候,我們自己理應是快樂的。有時候聽到別人說,為了某某付出了多少,自己過得很不開心,別人還不領情,這種算不得真正的愛。你在愛別人的時候,自己是痛苦的,愛是美好的東西,它會促進雙方共同的美好體驗。

其實,作者完全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戀愛的動機,我是不完全贊同的。作者認為戀愛是出于性需求和外界刺激,為了爭取物種繁衍機會作出的反應。這種看法未免缺少了人情味,盡管人是動物,但也別忘了,人是高級動物。戀愛為真正的愛做了鋪路石,愛情恰恰是最復雜的情感,因為愛情可以進一步發展為以親情為根本的真正的愛。可以說,戀愛是個半成品。

-4-

人們都喜歡思想的舒適區,一旦形成了某種思想,人們就會固執的抱殘守缺,不肯改變。這種行為的本質應該是懶惰,要想成長,就必須拋棄陳腐過時的思想。作者也提醒我們,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們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病態的,一個是健康的;一個走向生存,一個走向死亡。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足以代表整個人類。在每一個人的身體中,都擁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達到完美境界的欲望,同時也都有懶惰的原罪。無所不在的熵的力量,試圖把我們推回到人類進化的初期一一那里有我們的幼年,有母親的子宮,還有荒涼的原始沼澤。

這個世界上除了正常人,還有一種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邪惡的存在。從盜竊到殺人,從戰爭到恐怖主義,為什么會有人變得這么邪惡呢?邪惡究竟是怎樣的存在?一種力量?還是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在操控?我很贊同作者提出的一個看法:邪惡是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行為。

-5-

對這本書給個綜合評價吧,前面三個部分嵌合主題,列舉了很多案例,使得道理能夠更簡單地理解,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第四部分,因為第四部分對于我個人而言沒有一點幫助,也沒有很好地嵌合整本書的主旨。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我給8分。


往期文章傳送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