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朋友有天突然發微信來,說她最近覺得自己有些抑郁癥狀,希望我能多和她說說話。我想我大致能明白為什么:她剛到美國開始讀書,剛到那邊就生了一次病,只身在他鄉的求學生活簡單卻重復,身邊真正能聊上天的人也不多……我剛剛到香港讀書的時候,也有幾乎相同的感受。
我只是有些感慨。當年大學畢業后,我去了香港讀書,她留在本校讀博。剛到香港時我壓力很大,除了專業本身的課業壓力與競爭壓力,獨自一人生活在文化差異巨大的異鄉也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生活的瑣事更像是填滿石頭縫隙的沙子,一點點堵得我透不過氣。那時我有時會打電話給她,想和她傾訴我的感受,卻總是得到諸如“我和你說,我更累,……”的回應。久之,我便放棄了傾訴。
當然,在聊天中會采用這樣一種回應方式的人不只她一個,也許我自己也會這樣回應他人。只是借由這件事,我突然真切地意識到傾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進而再次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與距離或許的確無法彌合。我與她已是較親近的朋友,傾聽依然是困難的。那我還能夠期待怎樣的回應呢?
這才覺得有人傾聽是在彌足珍貴。下次見到能認真傾聽我的人,必心存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