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零售”可是風風火火,“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頻頻刷屏。分析師們有的說“新零售”是阿里多年實踐線下方法論的輸出和確立,有的說騰訊被動應戰。當年盈利能力很差不招人待見的零售行業好像鳳凰涅槃般的重生了,成為了兩位馬爸爸的爭奪的寵兒。為什么?你們好奇么?我還是我,那個去超市買洗衣粉的我,新不新零售,我都要去買洗衣粉啊,你們大佬這么進來,我很焦慮,我擔心會漲價......
? ? 零售是什么?超市、百貨、便利店、連鎖店、購物中心、電商……就是我們日常想得到的那些,除了超級購物中心里面是餐飲、娛樂、購物等多業態的組合,其他基本只是買賣場所。但是互聯網的玩法,是不光解決問題,我還要探討場景,挖掘人本性的東西,講究用戶體驗。舉個例子,海鮮類食材不易保存,它就是個相對高端的食材,經常購買海鮮的相對經濟能力絕對不會差,那么這一群人就存在共性,他們買的不是食材,他們買的是新鮮,買的是健康,當然這里要區分去高檔餐廳消費海鮮的人群,那不是零售買賣場景,那是餐飲場景。在比如說,進口食品,絕對不是用來解決口腹溫飽的,更多是滿足精神溫飽,買的是時尚,買的是品味,買的是身份認同。
? ? 那么就引出來這個觀點了,”享受時代到來,用戶確實愿意為了體驗而接受溢價。”隨著GDP提升,新中產崛起,總得誕生出新的消費形態,沒有中產一脈相傳的家庭消費習慣,又不同與低消費人群的基礎性消費,類似是一種從功能性消費向享受性消費的過度狀態。四大的一個關于研究消費者的報告中也提到這種新中產:“18-35歲的中國消費者正蓄勢待發,有望取代出生于50、60、70年代消費者,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這些新世代消費者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長,是35歲以上消費者的兩倍,預計將貢獻65%的消費增量。“
? ? 零售有個概念叫”人貨場“,新零售的形式就是用技術改造了這個場,目的是提升總銷量,是不是跟衡量電商的經典指標GMV對上號了?阿里在促進GMV上的經驗,移植復用到線下,阿里干這個絕對是合情合理,而騰訊呢,很奇怪是吧,衡量騰訊的是用戶量,不是成交額,看了下面這個公式就明白了。買賣的體量本質是由商品和人完成的,商品死的,人是活的,人的影響因素更大,那么要促進GMV最好的切點是服務好這批人,他們才是愿意為服務買單的金主。促進GMV的手段,是通過技術服務好用戶,涉及到用戶了,騰訊就很有必要進去了,而且還是消費能力不差的用戶。
? ? 不管是新零售還是就零售,買賣商品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無論你是人在賣,還是無人貨架在賣,都是在賣東西,按照“第一性原則“你想到的是買到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商場要有無人貨架。先進的技術固然牛逼,但是不改變商業模式的技術是沒有想象力的,傳統超市加了個掃碼支付,自動售貨機變大成了無人商店,還遠不夠驚艷,讓我總覺得會把買東西的錢花在裝房子上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新零售,到底是技術升級的全新體驗,還是技術包裝下的漲價行為?
? ? 最后,附一個“盒馬生鮮購物指南“,拿走不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