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起來很喪的人,其實也過得蠻雞湯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 /《馬男波杰克》


-01-

前兩天看到曹林老師的一篇評論,抨擊了現在流行得不得了的喪文化。覺得這樣的文化會消解人們奮斗的心,會使得人們越加為“階層固化”而感到焦慮。

里面舉了幾個例子,很巧,這幾個例子我在朋友圈里也看見了。

別灰心,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

錢是一點點掙來的,工作也是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做完的。

其實第一次看到這樣喪的話的時候,我笑得肚子都疼了,飛速把它轉發給好友,然后兩個人一起哈哈大笑。喪確確實實地把握住了人們的心理,敏銳卻不像那些刺痛人心的話一樣讓人反感。看來流行得不得了的毒雞湯自有流行的道理。

無論是朋友圈還是生活里,經常可以看見有些人看似過得很喪。

有時是抱怨不完的工作,深夜里一張堆成山的文件的照片,配文:怎么也忙不完,同事也不好相處,工資還那么低。

有時是抱怨不完的戀人,和朋友說著為什么她老是喜歡作來作去的,莫名其妙又生氣了,又要鬧分手了。

有時是抱怨不完的室友,心中咬牙切齒:晚上12點了還不睡覺,睡了還打呼,打呼還怎么都吵不醒。

有時是抱怨不完的人生,怎么自己就那么慘,好像這樣的人生都看不到盡頭了。

疑惑著,他們真的就那么喪嘛?

認真觀察一下發現,這些總是表現得喪里喪氣的人,明明是過得勵志又雞湯的。


-02-

就像在學生會的時候,身邊各種部長主席常常是很喪的。

“真想趕緊退休啊!”

“自從進了學生會,從年級第一掉到了保研都不一定了。”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學校嗎?在學生會后會經常見到的。”

很少有人會認認真真地在朋友圈里寫:大學一定要進學生會,學生會帶給我好多,這里的人這里的事教會了我好多。反而,人們常常說的是:別來學生會啊,這里工作真的是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做完的,做完之后還有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工作。

換屆的時候也不會說:退休了,心中真是充滿了不舍,不舍得我的部長部員們,不舍得呆了那么久的家。大部分人都是:終于!終于退休了!哈哈哈哈哈,走走走,喝酒去。

很喪嗎?其實也不然。

當從其他人的視角看過去的時候,這些部長主席又常常是別人雞湯里的那種主人公:“我有一個朋友,是學生會主席,每天夜里忙到三點鐘,早上六點又起來了。因為辦一個活動,啃了好幾天的面包,又或者一整天不吃飯。

從一個部員到主席,他永遠都是最清楚整個項目流程的那一個,永遠是策劃書寫得最好的那一個。耽誤一點點學習,有一點空閑又會補起來。

即使退出學生會之后,每一個活動還是要去看一下,公眾號每天還是要去翻一下。有什么事,也絕對不會推辭。”

就像那個抱怨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人,在每個起落其實都在用力的生活著,對自己說著明天會更好的,堅持下去,總有看到希望的那一天。而不是一落就一落千丈活不下去跳樓自殺了。

雞湯流行的年代,還是我小學、初中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心靈雞湯》,那時每個人展現的都是自己積極得不得了的一面。“加油!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努力工作,面向更好的人生。”但現在,我們往往對這種雞湯有些反感,自己更是羞澀于說出口。

我們習慣了不把雞湯掛在嘴邊,就像朋友老說我天天寫雞湯,她都不好意思轉發。反而轉發喪一點的東西的時候顯得自己沒有那么積極奮進,即使好像表現得對現實有所妥協。這些喪常常還有點小幽默,起碼說出來可以讓人會心一笑。

喪更直接地描述了生活的狀態與現實的無力,但是,喪讓人放棄了努力,放棄了對生活更好的向往嗎?

沒有,我倒覺得喪的生活反而讓人活得更加雞湯了。

因為默默無聞,總覺得自己啥都做不好,然后一鳴驚人的人不才是雞湯中常出現的主角嘛!

而從“默默無聞或者喪得不得了”到別人眼中“厲害得很”之間的漫漫路途,都是雞湯里常常出現的——“你要非常努力,才可以毫不費力”的人生呀。不說出來的自己過得那么雞湯,才讓自己顯得沒有那么濫情,而也不讓自己的努力顯得那么可笑。

喪是件不好的事情嗎,我習慣了很喪而已

所以,我其實一點也不擔心朋友們表現得太喪,因為我知道那些看起來很喪的人,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其實也過得蠻雞湯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