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茉莉花香

“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王安石說的是冷香暗渡,會欣賞花朵的人總說,花是未開的好。除了色香形俱全的觀賞,主要是那種似香非香似有似無的香氣,這種香氣只在含苞欲放的時候,客觀的給人見聞,是先聞后見呢,還是先見后聞呢,這就是探花的一個過程,因人因境而起。

探花的人喜歡獨自尋訪在荒山野嶺,寒天雪地中,有了踏雪尋梅這個詞。蘭花開在空谷,探花又成了尋幽,弄了個空谷幽蘭來,好花不常來,花無十日紅,探花尋幽,便是極高雅的事。

說花貴,可以用國尊之,如牡丹。說花近人,平民擁之,如茉莉花。大江南北種植。

小時候,去茉莉地薅茉莉花,七畝茉莉花含苞待放,清香淡雅。

清晨的霧壓得很低,能打濕人的上衣領子。這是閩北山區通常的氣候,冬天的霧則沉,沉進褲腿,冰涼鞋襪中的腳。茉莉花是開在夏天,霧水中的茉莉花最美,佇立在一望無垠的稻田之中,仿佛,綠油油里站著一位潔白無瑕的姑娘。

人在茉莉花叢里,四面芬芳撲鼻,薅一朵茉莉花,卻又不香,似乎是另一朵茉莉花飄來。但,永遠不會有一朵是香的,只有被清香包圍著。

茉莉花地的主人是二姑媽,一家人是不會賞花,這是經濟作物,為賣錢之用。剩余的價值是,在茉莉地睡一夜沒有蚊蟲。卻和賞花人有個共同之處,薅茉莉花要趁在花未開放時。

霧散后,顆粒飽滿的茉莉花蕾基本薅完。偶有些漏下的花蕾,太陽一暖,惹來蜂蝶,觸角伸進花蕾,花骨朵瞬間綻開,這也就是趁著霧水薅茉莉花的緣故。

薅好的茉莉花會擔去馬路邊,等待城里來的人秤去。蔑筐里的茉莉花仍舊清香無比。秤走之后,地上仍有余香,久久不肯散去,這時的日頭已經爬上三桿。

城市公園也擺了應景花朵,是盆栽的無根之花,說無根,是它并未深入土壤,貼近自然。終有一日掇將去了,也因無根而不會留下香氣。花是有根的好,根是廣大肥沃的土壤,不是被水泥鋼筋包圍的城市。

古人對茉莉花留有詩句“來年我若修花史,定列人間第一香。”想來,寫詩句之人,乃是生于市井的文人士子,耕讀之余,隨手黏來的寄情致雅之興。后來歷代追頌茉莉花,還有了民歌。到了近代,也就一百多年前,有個外國人來考察,把茉莉花記錄了,并錄了五線譜,在國外傳播開了,這就是我們常聽的《茉莉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