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個人都知道的商界大亨。(善德科技)

很多人知道李嘉誠 卻不知道他是如何從平窮家庭里白手起家。

李嘉誠,廣東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廣東潮州市一個貧窮家庭,父親為教師。

父親去世以后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日而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他先在一家鐘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于勤奮上進、業績突出,被老板賞識,2年后升為總經理,那年18歲。

22歲創業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已的全部積蓄7000元,在答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志,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意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后經濟復蘇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于是決意投產

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人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成倍增長。到1964年,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元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獲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迢丈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轉而生產塑膠玩具。果然,2年后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企業之冠。

香港經濟危機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發生反英暴動,房地產市場進一步陷于死寂。

他反行其道,在人們價拋售房產的時候,卻大量購人地皮和舊樓。不出3年,風暴平息,香港社會恢復正常,經濟復蘇,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暴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20世紀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630萬平方英尺(l平方英尺約等于0.09平方米)。

這一次的事件讓我們知道李嘉誠的眼光放得更加長遠,懂得抓住機會,不會被眼前的危機自亂陣腳。

危機過后開始發展各行各業

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匯豐及和記,在許多大企業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的雄厚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一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旗艦“九龍倉”。

經過仔細研究后,他決定采取不動聲色、出其不意的戰術,派人分散大量暗購九龍倉股票,使九龍倉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由原來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龍倉集團感到大事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購行動,在市面上大量購入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票。無奈資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匯豐銀行求助,而匯豐銀行與李嘉誠合作多年,雙方關系良好,這使李嘉誠有點為難。

其時,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主席包玉剛,亦正在爭奪九龍倉。李嘉誠見好就收,主動將持有的1000萬九龍倉轉讓給他,從中獲利59...萬港元。李嘉誠這一仗可謂一箭雙雕,既避免了與關系密切的匯豐銀行正面沖突,又使包玉剛領導的華資財團順利取得九龍倉控制權。

包玉剛識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的股票,轉讓給李嘉誠,為李嘉誠后來人主“和黃”伏下一著。

如今

經過20多年的開疆辟土,李嘉誠已擁有4間藍籌股公司,即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占恒生指數兩成比重市值高達7810億港元。集團旗下員工超過3.1萬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全球50大富豪排名榜,上榜的華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李嘉誠還被評為全球最有錢的華裔富商。

2003年7月16日,美國福布斯雜志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富人榜”,李嘉誠排名榜單第5名。

到目前為止他所經營的房地產、金融、酒店、石油、電力等產業遍及世界五大洲。

他白手起家,不怕困難,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商業帝國。

他說“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信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更多關注:樂小善說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