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說,最近在琢磨自媒體創業,向羅振宇和程苓峰看齊,問我前景如何,有沒有什么意見。
關于自媒體這個概念,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覺得比較模糊,其實自媒體的出現源自互聯網,個人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平臺發布信息,發展迅速,涉及各個領域。其特點是發布流程快、言論空間大,內容形式不受限制,具有個人風格,更重要的是,盈利模式漸漸清晰。但我想朋友所指的應該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在互聯網上做媒體”吧!那么關于自媒體創業的前景到底如何呢?我們首先來看看2017年下半年自媒體的幾個發展趨勢吧!趨勢一:閱讀量持續下降,公號運營進入“5+2”時代
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感慨“號越來越難做,標題太重要”,缺乏熱點的情況下,一旦標題不夠刺激,打開率就會跌入谷底。更嚴苛的提法是,整個公號運營進入所謂“5+2”時代,即行業平均閱讀率滑落至5%左右,打開率約2%。
雖說“好內容自帶流量”,內容可以吸引粉絲,也可以篩選和淘汰粉絲,但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過分追求“吸粉”?而忽視了盤活沉睡的粉絲?
“5+2”時代與其拼命增粉把“流量池”做大,不如想方設法將更多粉絲喚醒。
趨勢二:信息泛濫,優質內容稀缺,自媒體進入“加速淘汰期”
信息泛濫無須做過多的解釋,一個熱點能激活數以萬計的推送,千奇百怪什么號都在蹭。
早先時候,營銷號手里那些拼拼湊湊的標題黨文章,動不動也能10w+。慢慢這兩年,要搞點套路才得人心,從選題到標題,營銷號也開始挖空心思“做內容”。
優質內容說起來簡單,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自媒體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然而接下來,自媒體“去粗取精”的速度還會加快,原創和優質內容跟不上的自媒體會成為重點淘汰對象。趨勢三:音視頻異軍突起,內容加速迭代
中國的網民數量已超過7億,由于用戶數量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長,占有用戶時間成了互聯網巨頭的競爭焦點。
比起瀏覽圖文,音頻、視頻、直播等內容形式更能讓用戶沉浸,點開視頻一不小心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制作精良、有創意的音視頻節目成為爆款圖文后最好的吸流量手段。
具有持續生產能力和產品迭代精神的PGC團隊,能得到更多流量和收益扶持。對于平臺來說,除了搶占優質資源、保證內容質量,維護社交運營也成為關鍵。
趨勢四:從個體走向矩陣化、機構化
草根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單人作戰或單個公號作戰,遲早都會碰到天花板。
微信公號的矩陣化,體現在短視頻上是走向MCN的機構化運營,將多個IP聚攏來,發揮出更大的商業價值。比如papi醬大火之后做了papitube,截至今年4月,已經簽約了近30個短視頻創作者。以黑馬姿態殺進短視頻行業的“辦公室小野”,背后也有一家MCN公司。
內容創業是場持久戰,實力雄厚的戰隊更可能成為王者。
趨勢五:內容變現多元化但受約束
新媒體盈利的方式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開始嘗試內容電商、知識付費等變現途徑。非廣告營收比例會增加,包括此前很少涉足內容電商領域的地方號,更多自媒體會嘗試內容電商。
經過前期造勢、營銷和艱難探索后,知識付費即將進入第一輪洗牌期。無論是得到App這樣大的知識付費平臺,還是個體單打獨斗的小課程小品牌,火熱一年后,“復購率”和“續訂率”將成為行業焦點。
知識付費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我們也清楚,由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大眾知識付費意愿不夠強烈,知識付費還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快速發展。
趨勢六:與線下連接趨勢加強
從線上走向線下,是自媒體發展的一大趨勢。而從上半年動作頻頻的微信小程序,也能看出微信想要連接線下的決心。
微信不斷賦予小程序新的能力,試圖激活它的價值,也側面體現出其效果不如預期。但因為有摩拜這個連接線下的成功案例,小程序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
而對于自媒體來說,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嘗試也越來越常態化,將線上的影響力延續到線下,為粉絲提供升級的服務……內容創業的玩法仍在不斷進化。有人說自媒體是“粉絲經濟”,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按羅振宇的說法就是要形成“魅力人格體”,因為互聯網“賦能”的重要方面就是更能容易形成粉絲圈。這一點也能解釋為何耍嘴皮的比碼字的的粉絲更多。所以,自媒體最好要特色鮮明,不能四平八穩。邱邱751286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