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提到“時間管理”,我心里充滿了自責。每天下班后,漫無目的的刷著微信朋友圈,心存僥幸期待著什么,來填補空虛的內心。如果期待沒得到滿足,內心會煩躁不安;如果得到了些許安慰,又在思考:這難道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嘛!曾經那個天不怕地不怕,有骨子拼勁兒的我,哪去了!這是一種真實的狀態,常常處于矛盾狀態下的我,內心非常愧疚。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可我告訴自己:不要認輸,困難確實存在,但是我能克服。要樂觀一點,再大的挫敗,也不要踐踏自己的生命,糟蹋自己的時間。于是,我要尋找精神支撐,控制欲望,尋找目標,并進行時間管理。也許,不能一下解決目前的問題,但是我要讓自己的認知進行成長,也希望幫助到更多的朋友。
? ? ? 之前讀過一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回憶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告訴我們把手頭的事情,按照緊急程度不同,分成四類。然后先去做“緊急重要”的事情 ......這確實對我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助。而這本《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在“時間管理”的認知上給了我啟發。下面就一起學習一下這本書!
? ?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博恩.崔西,他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個人成長領域的權威,寫了很多書,主要在成功學,潛能開發,銷售策略方面有很豐富的建樹。每年在全球各地都要進行演講,一年的聽眾都要40萬到50萬之多。他是非常勤奮有名的大卡.
? ? ? ?比爾蓋茨說:博恩.崔西不僅教會我們如何銷售,還教會了我們如何思考;通用電氣的前CEO杰克韋爾奇:在銷售這個領域,我沒見過博恩.崔西這么豐富的思想;戴爾公司的CEO邁克爾戴爾:博恩.崔西讓我了解到什么是追求卓越,他告訴我如何去做一個有智慧有靈魂有方法的領導者. 總之,有很多世界級的商業領袖都接受過他的管理培訓,并愿意給他背書。可見,他在成功學,管理學,個人成長領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 ? ? 本書是博恩.崔西25年來為超過500家企業提供管理和咨詢等方面的經驗總結,可以說是他“個人教學”領域歷經20年的研究和教學成果,揭示了一個全面的時間管理體系,告訴你獲得更高生產力,賺取更多財富和提高生活滿意度的秘訣。
? ? ? ?通過這本書我們要了解三個問題:
第一: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與其他時間管理課有什么差別?
第二:這本書認為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三:怎么樣建立更加科學的時間觀?
第一個問題: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與其他時間管理課的差別.
? ? ? ?先來看兩個其他時間管理方法:GTD時間管理法。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有一個標準流程去處理,這樣就能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而“番茄工作法”提到的是我們在工作中很容易被打斷或難以集中注意力,那這個時候,就可以用“番茄工作法”教你怎樣在一段時間內高效專注的工作。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有什么不一樣呢?首先博恩.崔西認為時間管理不僅僅是一個方法,而是一系列能力綜合培養的結果.時間管理不是一個方法的問題,而是一個心理問題。你首先要相信自己應該并能夠提高時間管理的效率。有些人認為進行時間管理,會讓自己充滿計劃性,很古板或充滿條條框框,會很擔心失去自我,如果有這樣的心理誤區,不去打破,那就很難深入的學習時間管理.所以要學習時間管理,要建立正確的心理認知.其次,有了這樣的心理認知,還要進行一系列能力的培養。比如制定目標的能力,自定計劃的能力,培養良好工作習慣的能力,以及處理多任務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和我們時間管理的能力密切相關。只有把這些能力都掌握了以后,才能是真正具備有效的時間管理能力。所以,在博恩.崔西時間管理看來時間管理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系列能力的綜合結果。其次,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還有一個特點:它不把時間管理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討論,而是把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場景化拿來討論,看看哪些方面讓你效率低下。比如開會浪費時間是一個問題,打斷工作思路浪費時間是一個問題,有緊急情況要處理不能按計劃進行,等等。類似我們生活中常見問題場景,博恩.崔西給了你解決方案。所以他不是把時間管理當一個問題處理,而是分場景處理。以上都是這本書的特點,而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是上述如何培養能力的方面,而是它對時間管理提出的哲學思考,它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時間管理最大的錯誤或是誤區是什么?這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
? ? ? 前面我們講,時間管理都是如何提高效率,我們要更好的組織會議,更好的安排一個工作。第二個問題:博恩.崔西認為,不是我們沒有掌握工作中的方法,而是我們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如果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才是時間管理最大的問題。
? ? ?比如你可能開始了一個錯誤的工作,或開始了一段錯誤的感情。你在上面黨務的時間,遠遠要長于你不懂時間管理技巧的時間多.很多人一方面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另一方面發現自己并沒有得到成長和快樂。可是還沒有勇氣離開。不滿現狀,又沉溺于現狀。這其實讓我們浪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和年華。對時間管理的首要職責是選擇自己熱愛又適合自己的工作。怎么才能發現自己是不是熱愛或是喜歡這個工作呢?作者說你可以想象一個場景,想象現在你已經很富有了,財務自由了,不需要通過工作來賺錢了。那這個時候你對你現在的工作和事業有沒有想改變的地方.也就是說一旦你有錢了,你就不想干現在的工作了,而是想換一個工作。如果是這樣,那就說明,你現在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工作。因為很可能是因為每個月要養活自己,要賺錢才做現在的事情,那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浪費時間。反過來,如果你要找到自己熱愛,并適合的工作的時候,那么這個時候你的感受不是說你想把這個事做好,而你是非常羨慕在這個領域做的很好的人,把那些頂級人才做的方法進行研究去琢磨,幫助自己成長。如果你想要超越這個領域中優秀人才的欲望都沒有,那就說明這個事不是屬于你的好工作。因此,你每天的工作很有創造力,很有挑戰性,恨不得早早的投入工作,下班后,又戀戀不舍,那你就找對感覺了。作者說真正熱愛工作的人,工作的時候都是這樣的狀態。
? ? ? 同樣的道理,在感情方面也一樣。我們人生中最浪費時間和生命的事情就是投入到一段錯誤的感情中。你會在身邊看到年紀輕輕就結了婚,卻年復一年忍受這不開心的生活,并不快樂的婚姻。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為什么要繼續這樣的感情。這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和經歷,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感情是什么?“感情”這個詞我們從小就在提,似乎都沒有認真思考過:什么是感情。作者看來,感情的價值就是讓我們過的比現在更快樂。如果你擁有一段感情,但是沒有比過去更快樂,那么你對這段感情的投入很可能是失敗的。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以某種方式去改變自己的生活,讓自己變的更幸福。而對一段感情的選擇,應該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在感情上做一個正確的決定,其實,要比其他事情上的決定帶來的影響都要大的多。而反過來講,而對感情做出一段錯誤的決定,那也會比其他所有的決定產生負面影響大的多。如果我們想不明白現在的工作和感情是否適合自己,那我們就去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假如一切從零開始,假如我們沒有投入到這段感情,或者我們沒有找這份工作,現在的我還會在做同樣的決定嗎?提出這個問題,并思考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困難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是能改變我們一生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要從頭開始,這是作者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建議,不過作者也發現,我們很多人即使發現并意識到了自己存在問題,有時候也很難去面對。為什么?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為“沉默成本”,所謂“沉默成本”就是我們已經花出去,但是沒有辦法找回來的成本。比如,一臺機器,已經壞了,沒法在修了,這個錢就是花出去的沉默成本;或者說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進入電影院后發現電影并不好看,而電影票沒法退,這也是沉默成本。
? ? ? ?同樣,工作和婚姻中也有沉默成本,我們花了幾個月,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一項工作或是一份感情中,這個時候,我們覺得如果放棄這段感情,或是放棄這份工作會很浪費,而我們的未來又不確定,所以我們遲遲沒有去改變。這就是,當我們已經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現狀時,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的時候,卻沒有勇氣做出改變的決定。不過作者說,我們沒有勇氣去改變,除了這個沉默成本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們沒有建立正確的時間觀。什么是時間觀呢?這就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三個話題。“時間觀”這一概念,是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愛德華.班費爾德,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凡間的塵世》。這本書主要研究的問題是說:美國那些很有錢的人,他們成功致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這些因素中,哪些會讓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富有,說白了就是什么原因會讓兒子比爸爸更有錢,班費爾德研究了很多因素。比如:教育的差別,智商的差別,甚至還有種族和個人性格的差別等等,他找了很多因素,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一圈之后,他發現這些因素都不能準確的預測這些結果。事實上,很多研究的結果還發現,并找到了反例:有不少人,他們具有一個或是多個優勢,結果他們比他們爸媽,在同一時間段賺的錢還要少。這是很奇怪的事情,究竟什么原因讓人變的更有錢呢?班費爾德繼續找原因,最后,他發現一個真正能夠預測一個人的經濟地位是否能夠上升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時間觀。所謂時間觀是指:當我們做決定時候,會考慮到多久以后的事情。比如,你解決問題,只是應付眼前或是當下的事,那么你的時間觀會可能比較短,如果你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會為長遠的利益,比如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時候,那你的時間觀,就比較長。時間觀比較短的人,沒法考慮長遠的事情,而時間觀長的人呢,對未來有更充裕的信心。所以,班費爾德說:成功的人都擁有較為長遠的時間觀,通常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來規劃自己的人生。作者博恩.崔西很多年前給一個土豪老板打工,這個老板很有錢,但是他是白手起家,在房地產領域打拼多年以后,擁有了超過5億美元的資產,這個老板就告訴過博恩.崔西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你想要買一件東西的時候,你要想象一下,你將會擁有他二十年,如果你把它看成一個二十年的東西,你就會對自己當前的投資更加審慎。這個建議讓作者意識到,從長遠的視角去看問題,能夠讓眼前的決策更加清晰,作者認為這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建議之一。眼光越長遠,就能夠為未來的成就做出眼前的犧牲。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延遲滿足。比如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就有這樣的傳統,一旦他們的子女出生之后,他們就會在牛津劍橋大學給他們的孩子報名,即使十八或二十年后,他們沒有去上這樣的大學,他們也會去為子女填寫申請表,把整個流程走完。就好像是孩子下一學期就要入學一樣。這就是他們一種長遠時間觀的表現。反過來,那些深處社會金字塔低端的人,可能就是面臨著讓人絕望的酒精和毒品,在他們的世界里,時間的邊界不超過1個小時。只夠喝一杯酒或是解一次毒癮,除了眼前的需求,沒有考慮更多的事情。我們賺錢也是一樣,有人做小時工,考慮的是1-2個小時的獲得的收入,工薪階層大概是1個月的時間觀,如果你是一個極其富有的人,你的收入布局往往不是以小時或月來計算,可能是以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單位,積累長期的財富。這就是時間觀不同,帶來的財務不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美國,很多家長就會在孩子出生后,就會開通一個大學儲備金的賬戶,他們會定期給賬戶里面存錢,持續多年,給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同時,作者也認為在美國,醫生之所以有令人羨慕的生活條件,社會地位,那是因為一個最普通的的醫生,也要付出長達12年的辛苦和犧牲,才有可能來賺這個錢,沒有一個長遠時間觀的人,是做不了這樣的事情的。所以,作者說,當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或目標,做出重大的決策的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我們考慮了有多遠。我們的答案造就了我們的未來。比如同樣一段時間,你選擇讀一本書,上一門有價值的課,這些可能對你未來的事業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是反過來,你用這段時間看看電視,或是聽聽新聞,或是喝喝咖啡,可能對你的未來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作者說: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選擇為未來的長遠負責,還是選擇只對眼前的愉悅負責,這差別很大。不過僅僅擁有了更長遠的時間觀還不夠,還要有更具體的方法來支持我們。比如,我們工作已經很忙了,沒有辦法來思考這些事情,怎么辦?作者提出了很重要的兩個建議供我們參考:第一個建議是像花錢一樣花時間,也就是說像對待金錢一樣來對待我們的時間。我們根據自己的時薪來分配任務,比如對你而言,每年目標工作2000個小時,賺5萬塊錢。那么你的時薪就是25元每小時,所以你應該把你的工作交給時薪小于25元每小時的人來做,即使你做的比他還要好。這個方法背后的原理叫做比較優勢理論。所謂比較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 .李嘉圖提出的。這個理論原理是分析國際貿易之間的策略,比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就很有優勢,那么你就應該集中精力做相對有優勢的事情。作者把這一概念進一步隱身到我們工作和生活中,認為我們應該把工作分派和外包給工資低或者對工資要求低的人來做。比如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花時間在洗車買菜,去洗衣店拿衣服這一的事情,你完全可以交給助理或是保姆阿姨來做,這樣一個小時20元錢,你買來的時間就是你節約的時間。你花錢買來的時間,就是你能夠投入到長遠的時間觀理念下,指引你要去做的事情。你可以用來去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去認識重要的人,懂得花錢去購買時間,讓你能夠有精力投入到能夠長期有價值的事情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事實上,我們把時間花在個人成長的事情上來,是最有價值的。比如,如果你在工作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技能,或者在市場需求的領域有自己的讀到見解,那么很可能你會把這件事把自己的事情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往前可能要跳躍五年,而這樣做就可能是長遠價值觀的表現。這就是作者交給我們的第一個方法。像花錢一樣花時間。第二個方法呢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取悅自己,事實上我們沒有辦法長期擁有一個價值觀,因為我們總是會顧及到別人的想法。擔心別人怎么看自己,甚至有時為了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忽略了長期更重要的事情。作者說: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取悅自己,取悅自己最起碼你自己能開心。心理學家卡爾 .羅杰斯定義過一個叫全功能的人這一概念,他說一個人不會特別受到別人觀點的影響,一個成熟的發展健全的成年人,會考慮別人的觀點喜惡,可他們仍然會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的決定。可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擔心別人怎么看自己,擔心自己做了以后別人是不是會不開心。其實別人根本沒有在意你,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根本沒有時間去管你的時間或是行為。就是有一些人在關注你,你也應該做讓自己喜歡,從長期來看是讓自己真正幸福的事情。那具體怎么做呢?作者說你可問自己四個問題,來讓自己更好的想明白這件事:我在生活中多做一些或是少做一些什么事,能讓自己生活質量更加提升?其實我們生活質量的現狀時可以改變的,只是我們要想明白那些事情要多做,那些事情要少做,你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我需要更多的時間陪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上,第二個問題就是:我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應該去做那些我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世界那么大,都說想要去看看,可是事實上,沒幾個人真的出去了?我們那些想做甚至沒有做的事情,往往對我們來說更加重要?然后再問自己第三個問題,如果我想要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完成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必須放棄那些事情?沒有舍棄就沒有獲得,想一想對我們而言哪些事情是對我們并不重要的事情,哪些事情是真正有價值的。最后呢,第四個問題:這個問題就不是問我們自己了,需要問我們的親人,比如問我們的孩子,配偶或者父母,把他們拉到一起坐下,問他們:你們希望我多做一點什么事情,少做點什么事情。希望我開始做什么事情,希望我不要在做什么事情,身邊的親人對我們的想法和意見,對我們的幸福感會有很大的影響。想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就能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工作和家庭。事實上,對工作和家庭投入的時間,是兩種不同的時間。對工作而言,要把最重要的時間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而對家庭關系而言,時間的數量反而更為重要。你需要有比較長的不被打斷的時間,比如每次和家人相處的時候,至少要有30分鐘或是60分鐘,甚至2個小時的時間,這樣才會讓彼此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發展。作者說我們很難在一個倉猝短暫的或是零碎的時間中,就建立了重要的感情關系。而這種關系對我們人生的幸福至關重要。因此你需要更多的時間在它們身上。以上內容就是博恩 .崔西時間管理課的重要內容。
? ? ? 我們回顧一下全書,這本書的核心目標呢,可以用兩句話來說:第一:時間管理的目標,就是用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的工作。第二:完成的工作應該是建立在長久的時間觀基礎上,給我們帶來長久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只不過,首選要完成這兩個目標,不是去學習更好的方法和技巧,而是能夠避免去做出錯誤的選擇,比如一個錯誤的工作,一段錯誤的感情,如果我們在錯誤的道理上行走,那么時間管理的技巧越多,就越是南轅北轍,真正我們需要投入時間的事情,是那些符合長遠時間觀的領域,比如我們以十年二十年的視角,來審視今天的工作和感情時,就能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 ? ? 最后梳理一下關于時間管理這個話題。對時間管理的研究可以分成兩個流派:一個流派是叫高效流派,就像我們提到的博恩 .崔西的時間管理課,GTD,番茄工作法。它們的理念是用更快的效率完成更多的工作。也就是說通過高效率實現慢生活。這是他們的核心理念。這個流派的方法是讓我體會哪些方法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序,從而實現高效。不過時間管理還有另一個流派。那就是精要流派,這個流派就是以:我為什么要做那么多事呢?我們是要做更少更重要的事情。這才是管理時間,比如精要主義,里面說簡單思考,都是在這樣哲學思考下的。高效派和精要派不是互不相容的,并不是說高效,就不重視精要,要精要而不提升效率,他們兩者是相互融合的,只不過各自的側重點不同。而對一個時間管理的初學者而言,建議從更高效完成工作像GTD,番茄工作法,和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入門學習,就很合適。畢竟要掌握一個高速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不過,當你熟練的掌握了這些基本技能之后,就可以學習精要這個領域的方法。而這個時候,因為你能力強,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給你完成,你就進入越忙越無法跳出的怪圈,這個時候精要主義的理念,就能幫助我們應對這個問題。
? ? ?“時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而且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24小時,就放在你我的面前,如何度過,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操控。希望在這本書中,你我能夠得到啟發,讓自己的時間有效利用,讓自己的人生每一天充滿快樂,富有意義。
? ? ? 曾經一位高管面試我:她問我,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我回答的是:希望自己的每一天,能過的更有意義。事實上,我也是這樣做的。只是現在出現了“卡碟”,梳理過后,一切都會好起來。因為目前的一切外在境況,都是順利的。是自己的內在原因出了問題。需要提高自己的內部認知,讓自己平靜而成熟的處理問題,用長遠的時間觀念看待問題。
? ? ?加油,南希!美好的未來,在向你招手,別被自己內心困住,站起了!迎它而去,因為你已經很優秀.....
本文大部分觀點來自《成甲-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 ?
很希望認識價值觀相同的小伙伴共同成長,如果你愛閱讀,愛旅游,愛生活,請加我微信:5808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