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看山終是山,看水終是水。”一語中的,點破人生奧妙。少年純樸,質凈如紙,眼中沒有浮華煙云遮蔽,單純的人造就的自然是單純的世界;中年疑慮,迷惘失落,經歷了人生的眾多變故與挫折,誘惑與選擇,心中迷茫,眼前無路,是眼中浮躁映射到了生活,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老年徹悟,世事洞察,經歷了世間的大起大落,也飽受了世態炎涼,看慣了千家百態,內心得到沉淀,抱樸守一,無欲則剛。就如林徽因所言: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人的一生,終究是尋覓人內心的明悟超脫。
“我們曾如此的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楊絳如是說:是呀!人生最唏噓的事莫過于沒有發現自我的存在。我們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為別人活著,活在他人的目光中,活在他人的希冀中。人的一生,是追逐自我的一生。沒有發現自我的存在,生,無疑失去了價值。為誰而活?怎樣活著?是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深思探究的人生命題,無須找到答案,只需一直在路上,就已是成長。人的一生,終究是尋覓人內心的價值歸屬。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葦草…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這是帕斯卡爾閃爍著人本主義光輝的智慧結晶。思想由思考而來,人的一生,該是思考,追逐的一生。思考人生之路的大道至簡,思考命運之途的變化無常。人因思考而高貴,也因思考而幸福。有時我們窮極一生去追逐一個答案,明知沒有結果,卻執著如舊,樂在其中。沒有答案的人生,或許才是吸引人們不亦樂乎的去尋求尋覓的人生。若是知道了人生的答案,試問有幾人能神色如常,波瀾不驚,敢毅然決然的與自己的將來面對呢?鄭板橋的大智慧是“難得糊涂”。或許人生就該如此,終究是尋覓人內心的清澈自省。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有“超越自我”這一需要之說,也就是最高層次的需要,這表明人是有尋覓內心的明悟超脫,價值歸屬,清澈自省的自然本能的傾向的。人的成長經歷的也是一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知道”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本身就在于一個尋覓,追逐答案的過程。答案本身不迷人,迷人的是那沿途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