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師成長班筆記

心理咨詢成長班理論篇

程桂英老師第一期

一,防御機制:

1、是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指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

2、特征:

A、是無意識進行的。

B、借支持自尊或通過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已及防護自已免于受傷害。有積極和消極的兩種。

C、有自我欺騙性質,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的焦慮沖動,動作和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

3、主要方法

A、壓抑:把自身威脅的東西排除在意識之處,但需要自我的消耗能量。

B、升華:升華過程中,本我表達攻擊性。

C、替代:與升華一樣,替代將沖動導入一個沒有威脅性的目標。

比如一個女子受虐待后,無意識將憤怒轉向身邊親人轉移。

D、拒絕:拒絕接通受某些事實的存在。比如一個丈夫失去了妻子,卻告訴朋友她走親戚去了。

E、投射:把一種無意識歸為別人的,可以擺脫我們有這樣想法的觀念。比如我們拒絕承認自已有性欲,卻認為別人有。

二、依戀關系

依戀是一種能誘發正向情緒的社會連接,依戀是我們生命中第一個建立的社會關系所選用的模式,依戀能讓孩子從正常的情緒狀態中得到緩和。嬰兒期的依戀本質直接影響到他成人后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模式和傾向。

分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亂型。

安全型:母親在,孩子就很自在,他們能獨立探求環境,當母親離開時,孩子表現有點心煩,但母親回來馬上尋求接觸。

回避型:不尋求接近母親,母親離開后也沒有什么難過的表現,母親回來了也是比較冷淡的。

矛盾型:既積極又消極的混合反應。母親離開回來時,表現巨大哀傷和憤怒,又要與母親身體接觸,同時對母親又踢又打。

混亂型:表現不可預估,時而平靜時而憤怒。是最沒有親密關系安全感孩子。

依戀關系根據鮑爾比,安斯沃思等研究,依戀的發展過程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這個時期嬰兒對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包括母親。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

嬰兒對人反應有了區別,對母親更為偏愛,對母親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應是不同的。

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2歲)

從6-7個月起,嬰兒對母親的存在更在關切,特別愿意與母親在一起,見到陌生人,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階段:目標調整的伙伴關系階段(2歲以后)

2歲后,嬰兒能認識到理解母親的情感,需要,知道她愛自已,不會拋棄自已,并知道交往時應考慮她的需要和興趣,據此調整自已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三、完形治療:(格式塔心理學)

定義:原意是形狀,圖形,研究德國心理學家,他們發現,人類對事物的知覺并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些,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完形。

完形治療學派為Prels所創立,建立完形心理學理論上,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將弗羅伊德心理的理論和身體理論統整為一。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由魏泰邁、庫勒、考夫卡所創立,強調經驗和行業的整體性。

特點:

A把身體帶進治療的領域里,特別重視身體語言,認為身體是潛意識的,比語言意識更誠實。完形治療更主張放棄理性,去傾聽身體的感覺。

B完形治療中,覺察、責任、自由、選擇是很重要的三角關系,即覺察力越強,自由的可能性越大,治愈的機會也越大。

C、聚焦些時此刻的體驗,提供對話式關系,場理論和整體論觀點。

技術方法:

空椅子技術

心理劇(角色扮演、鏡像技術)

繪畫技術

意向對話

夢的整合

藝術治療

四、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

A.Ellis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

Beck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CT)

梅肯鮑姆的認知矯正技術。

1、A.Ellis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

ABC理論和A-B-C-D-E的治療模型

A

activating events外界事件,也稱誘發事件

B

beliefs代表個體對這件事的看法,解釋,評價即信念

C

consepuences代表這一事件發生后,個體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

D

disputing指對個體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

E

effecting咨詢的效果,指導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適當的情感行為替代非理性信念,異常的情感和行為。

合理情緒行為療法,核心觀點是: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2、關于信念系統,對世界的每一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已的一套信念系統,其中包括信念、價值和規條。你所有的信念、價值和規條集合起來,就是你的性格,它們的外表就是你處事的態度。

信念bliefs:你認為事情應該是怎樣的

價值values:事情中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規條rules:你認為事情應該怎樣做。

3、Beck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CT)

認知治療的基礎理論是來自于信息加工理論模式,認為人們的行為,感情是對事物的認知所影響和決定。錯誤思想常以自動思維形式出現,并且是不知不覺,習慣性地進行,因而不容易被認識到,不同的心理障礙有不同內容的認知歪曲。

錯誤的自動思維:

絕對化,非黑即白,二分思維

完美主義

武斷推亂(老公回家晚了一定有外遇)

選擇性提取信息(你從來不注意我做那些很棒的事情)

過度概括化(男人靠不住)

貼標簽(你真笨,這孩子真懶)

個人化(沒有充足證據情況下,將外部事件歸因于自已)

治療基本過程:

識別自動思維-識別認知性錯誤-驗證真實性-去中心化-監察憂郁或焦慮的水平

自動思維問話:

當你想到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

閉上眼睛,處理當下事件,你的感受是什么?



心理咨詢成長班實戰篇

程桂英老師第一期

咨詢前的工作:

1、清場練習:目的是咨詢師和來訪者清除一些多余的情緒,更好進入咨詢狀態,如果來訪者不說話,不愿意透露,可以先倒杯水,作一個自我介紹

2、自我覺察練習:

我看到……我聽到……我感覺到……為什么有這種感覺……身體會有什么樣的感覺……與身體對話,讓我想起了什么

3、咨詢前的一些常用對話:制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你今天做什么車來的啊?

路上堵嗎?什么時侯來深圳的啊?哪里人?

有什么可以幫到你的啊?

4、咨詢三步驟:

問題:是什么讓這位來訪者前來咨詢

個體:來訪者思考,感受和行事的個性化模式

A、自我:自我感知、自尊

B、人際關系:信任感、對他人感知度,親密感,安全感

C、適應:防御機制、沖動控制、情緒管理、感覺調節

D、認知:感知覺,智力水平

E、工作和娛樂

心理問題的歸因:

認知扭曲

童年創傷

未完成事件(親人猝死或沒有進行告別儀式等)

5、形成問題的假設:

他為什么這么做?

他為什么這樣看待自已?

他為什么這樣回答我?

他為什么用這樣的方式應對壓力?

他為什么無法讓自已愉悅?

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過上自已想要的生活。

6、從哪些方面了解來訪者的成長經歷?

你能告訴我發生在你身上事情嗎?那時你什么感覺?

當時你是怎么理解發生事情的,現在你怎么看?

當事情發生時或在此后,你有沒有告訴別人?

你認為那個經歷有沒有對你現在造成持續影響,如果有,是什么樣的影響?

你是否認為那個經歷塑造了今天的你,如果是,怎么塑造的?

那個經歷是否會影響你看待他人的方式和對你生活的態度?

能告訴我你能記起最早童年的事情嗎?

你是和親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嗎?如果不是,你的看護者是誰,他們的生活狀態是怎么樣的?

你認為在你生的這段時期,你是被愛著并且得到很好的照顧嗎?

是否有早期家庭的照片或錄像,它們展現了什么?

在這個時期,你有特別難過和不開心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生病或住院治療過,你的父母陪伴過你嗎?

看到父親對母親家暴你發時感覺是什么?

爸爸媽媽怎么評價你,你對爸爸媽媽有什么印象?

7、繪畫技術問題

畫這張畫你有什么想法?

你覺得哪個部位跟你最相符合?

看到這幅畫你有什么感受?

你覺得這幅畫有什么象征意義嗎?

這幅畫哪個地方是你最不滿意/最滿意的地方,能具體說說嗎?

這個人沒有嘴巴(其他部位),怎么生活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