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譯文]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時空對話]
這一章,老子描繪的非常生動活潑,在嚴謹深邃的哲學思辨文章中能用如此多的精彩文字進行渲染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也說明老子本人,的的確確是一個樸實可愛的學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感情豐富的、食人間煙火的人。
前一章,老子進一步論述了道的實體和運行規律,在這一章老子重點論述人類在道的面前如何作為的問題。
雖然“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但是老子始終認為道的規律,是可以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的,那么如何認識和利用道的規律呢?
老子非常的巧妙,他沒有直接說怎么樣去做,而是給我們找出了可以學習的榜樣,就是古往今來的“得道之人”,就是讓大家來看看人家是如何認識道和利用道的,這樣更生動,更形象,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而具體的。
老子是這樣描述得道之人的:
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們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良好的靜定功夫和內心活動。
表面上他們清靜無為,實際上極富創造性,即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這是他們的生命活動過程。
他們掌握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懂得運用普遍規律來處理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
老子總結出了,得“道”之人認識和利用道的規律的三個過程:
1、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
老子的這段描述,主要說明得道之人,首先要對道懷有敬畏之心。如果是無知地,天不怕地不怕,認為自己就是天王老子,那么怎么可能去求道、去得道呢?
2、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
老子的這一段描寫,主要總結說明了,得道之人的人格特征:行動灑脫、純樸厚道、曠遠豁達、渾厚寬容,并且在具備了這些人格特質以后,特別善于虛心入靜。只有善于入靜,才找到了和道對話的最佳途徑。
佛祖釋迦摩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靜思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悟道成佛的,還有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終日靜坐靜思終成正果,修成禪宗祖師,再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和思考,無一例外不是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的。
3、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
此段老子描述的是得道之人,在得道之后的表現,他們能夠動靜自如,就如同武林高手,不動則已,一動就一招制敵,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還好像沖浪運動員一樣,再大的風浪他們都能與風浪共舞。
老子最后的結論:我們一般人應當向得道之人學習,學習他們清靜無為、敦厚樸實、靜定持心、虛心不自滿、動靜結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品格和做法,只要這樣做到了,人人都可以悟道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