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的關系里面,無論是親子關系,親密關系,還是自我關系里面,愛這個主題和重心永遠都無法避開。愛不愛我,這個問題成為了很多親密關系里面的開關,可以開始一段關系亦或是結束一段關系。但是,愛,又何止只是愛情里,在與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相處時,愛是什么?如何愛?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盡管哲學和心理學早就在很久之前探討過愛的話題,盡管已知紙上終覺淺,實踐過幾回之后還是并不得要領。
一直在各種關系里周旋,卻始終覺得不舒暢。無法做自己便是一個原因。小的時候,為了成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優秀的學生,為了那些夸贊和虛榮心,那個小小的真實的我被丟棄在角落。
后來長大后,想起他,把他找了出來,他已是千瘡百孔,瘦弱不堪。那時候為了得到別人的愛,卻傻得忘掉先學會愛自己,接受最真實的自己。或許,這也成了我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在愛的路上總是無法找到正確的路,跌跌撞撞,傷人傷己。
于是,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帶到我的世界里,我開始學著試圖去解析我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善良的人,但也是普通的人。他們的世界觀在幾十年前,在大背景的沖洗下已經根深蒂固,終使父母嘗試著接受新鮮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但是最根本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始終無法撼動。父母以驕傲和出息為前提,早已給我的人生設上種種欄桿,一旦我沒有跨過,便是失敗。這種失敗不是一次性,而是他們所謂的人生完蛋,
我一路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去打死我人生游戲里的各種怪獸,好讓父母覺得自己還是對得起生而為人這四個字。他們教會我很多,唯獨沒有教會我愛。在我的青春里,為了有出息,我交出了自己所有的愛。我以為被愛是因為我可以,我拼命去獲得別人的認可以此證明我是值得被愛的,現在想想,真是可憐。
然而,這種惡性循環并沒有那么簡單。在成人之后的親密關系里,我仍是反復跌倒谷底。一開始的甜蜜,后期的不安,之后意識到自己開始在這段關系里面失去自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于是選擇放棄。在愛情里面失去自我,是最可悲的事情。在一段關系里面,改變和妥協應該是隨著雙方各自的成長一起去努力,而不是一味的一方去遷就。
沒有學會如何愛,沒有能力愛自己,如何去愛人。
愛本該是自身滿溢,然后分享給他人。如果自身便是干涸,索取別人或是一味給予都是徒勞。
回過頭看看來時路,我時常在想,愛本身就是一生的難題,有的人幸運,可以遇到好的啟蒙和導師,一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下。有的人步行,在人生最初沒有習得,若是有幸得知這其中奧秘,卻還是要費盡辛苦才能真正的除去心里的瑕疵。若命運不濟,一輩子也無法明白和獲得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