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簡書有一段時間了,雖然主要是用來做私人筆記,但是越來越感到能遇到這么一款適合自己的寫作工具非常的難得。加上最近開始采用Markdown語法寫作,頓時感覺有了一個非常愉悅的工作體驗。有鑒于此,特來寫文給出下面若干理由,安利下簡書這款難得的工具佳作。
1. 簡書支持Markdown格式,并支持同步編輯預覽
用處:
對于一個理工類寫作者來講,一個寫作工具對于代碼和公式的良好支持是必須的。如果編輯器和瀏覽器支持Markdown格式,編輯和顯示代碼及公式不再成為問題。
顯示代碼:
/**
* nth element in the fibonacci series.
* @param n >= 0
* @return the nth element, >= 0.
*/
function fib(n) {
var a = 1, b = 1;
var tmp;
while (--n >= 0) {
tmp = a;
a += b;
b = tmp;
}
return a;
}
document.write(fib(10));
顯示公式:
實時預覽的編輯器:
大家如何看待Markdown:
Markdown寫作淺談
為什么作家應該用 Markdown 保存自己的文稿
用法:
維基百科--Markdown
簡書--Markdown 編輯器
簡書--獻給寫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
作者 John Gruber--Markdown 語法說明(英)
Markdown 的語法(中)
遺憾:
貌似一些Markdown功能簡書并不支持,比如:
- 插入目錄
- 流程圖
2. 簡書可以把所有文章以html或md格式下載到本地
用處:
備份、轉移和復用非常方便,只需要很小的代價就能解決防丟失的問題。
用法:
設置
--> 賬號管理
--> 下載所有文章
3. 簡書手機端可把整篇文章生成圖片
用處:
- 生成長微博
- 不破壞排版格式的把文章分享給他人
用法:
PC端發布文章后,找到分享按鈕中的 下載長微博圖片
按鈕,保存到本地,或者復制粘貼給別人。
另外還有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手機端可以把私密文章也生成長圖片分享,不知道為何PC端反而漏掉了這一功能,這項私密分享的功能在某些時候還是非常有用的。
4. 簡書可以在幾篇文稿之間很方便的切換、編輯
用處:
- 不需要經歷
打開-編輯-保存-關閉-打開...
這個循環,速度非常之快幾乎感覺不到等待,非常適合沉浸式的書寫內容。 - 對內容進行整理和記錄的時候,非常實用。你幾個文檔內容可以齊頭并進。
舉個例子,我寫策劃文檔的時候,經常會把原來屬于寶物的設計劃到技能去,現在只要步驟就是:選擇文本,復制,切換文章,粘貼,修改。
用法:
直接點擊下圖的文集或文章Item,然后點擊內容插入光標,然后就可以輸入了。
5. 簡書允許文章在私密狀態和發布狀態任意切換
用處:
不強調原子性,可以有效的幫助人隨時記錄感想和隨筆。有些東西是因為特殊的時機的觸動,特殊情景的感想。對于我這種寫東西很難一氣呵成,需要反復推敲,經常修修補補,沒寫好羞于見人,所以經常索性就不寫了的人非常有幫助。相比于有些寫作工具基本相當于雞肋的草稿功能,簡書的文集和文稿的友好度簡直逆天。
用法:
選中該篇文章 --> 點擊設置圖標 --> 直接發布/設為私密
6. 簡書有較簡單的歷史版本管理功能
在您在簡書上創作的過程中,簡書會在以下四個時間節點上為您自動創建為您創建歷史版本,分別對應歷史版本的不同類型:
自動保存
每次您編輯文章的時候只要觸發了保存,簡書就會為您的這次保存創建一份歷史版本,「自動保存」的歷史版本是滾動使用的,每篇文章最多會保存最近的100份自動保存的歷史版本。
公開發布文章
每次您的文章從私密狀態轉變為公開狀態,簡書就會為您當時的文章內容創建一份歷史版本,「公開發布文章」的歷史版本數量現在是沒有限制的。
發布更新
每次您對一篇文章進行修改了之后,點擊「發布更新」將更新公開的時候,簡書會為您這時的文章內容創建一份歷史版本,「發布更新」的歷史版本數量現在是沒有限制的。
恢復版本
在簡書您可以恢復到任意一個歷史版本,在您執行這項操作之前,簡書會自動為您當篇文章的內容創建一份歷史版本,以保證您在恢復到過去的某一個版本時候不會丟失現在的進度。「恢復版本」的歷史版本數量現在是沒有限制的。
7. 簡書有贊賞支持功能
用處:
使一個良性的包含生產、消費、傳播、交流的經濟生態成為可能。
用法:
大牛們用簡書的理由
最近寫字量猛增,我自己都很吃驚,“簡書”喚回了我寫作的熱情。
想想這是為什么?1、簡書是個不錯的長微博工具,我又有3萬微博關注者,有讀者有互動,而新浪長微博工具的體驗我接受不了。
2、普通的長微博發出來很快就沉了,寫得越多越覺得浪費。而簡書可以留存,分類,修改,就像是自己的隨筆文集。
3、簡書是一個干凈,專注的寫作空間,更重要的是,簡書的寫作體驗是相當輕盈的,介乎于正式發表與隨性記錄之間。它總是給我帶來一種“興頭一來就隨便寫兩筆唄”的暗示(和長微博的質感類似),結果寫著寫著,經常手一滑就到了千把字。而傳統博客給我的暗示是,你得發一篇足夠長的,正兒八經的,有鮮明主題與閱讀價值的文章,我心里有畏難情緒,得拖很久醞釀很久,有充足的空閑時間,夠磅的主題構思,這才落筆。實際上,當寫作情緒高漲時,即便準備不足,最后的成品也不比“醞釀良久”的差。
以上三點,對我這個使用者來說,已經成功構成了價值閉環。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