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Red是這樣描述“體制化”的:這些監獄高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仔細想想,這樣的高墻只有在監獄里才有么?
初入大學時,信心滿滿,想要拿國獎,想要爭取出國,想要拿到世界五百強企業offer。然而,課程無聊,沒有人管教,周圍的同學紛紛迷戀上游戲、小說,你很抵觸,卻沒有經受住誘惑,大學四年大部分時間在游戲中度過,臨近畢業,優秀的學生接到了來自大企業的橄欖枝,而自己的簡歷只有大部分科目徘徊在60分左右的成績單,獲得成就一欄更是空空如也,終于你也跟大多數人一起,給無數不知名的公司投簡歷,等待被挑選。
梭羅說:“大多數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人是群居動物也是順從動物,當你身邊的人都在做一件似乎不妥的事情,你不做,就會被孤立排斥,就會失去安全感。當你被迫做了,就會繼續做下去,并找理由說服自己,使自己接受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著名的《路西法效應》。
我們要如何改善才能使自己避免這種順從性,使自己跳出“體制化”呢?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應對“體制化”的抵抗力。
《肖申克的救贖》中,Andy有這種自信,最終奔向自由。Brooks被“體制化”吞噬,最終自殺。Red差點被吞噬,幸好遇到了Andy。所以,擁有應對“體制化”的信心,不僅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幫助改變他人。
“最終,我們活成了我們最討厭的樣子”,無數人在經歷過人生一番風雨以后,發出這樣的感嘆。作為我們,無論是什么職業,想一下,我們最初最討厭的樣子是什么?我們最不希望變成什么樣子?我們有信心抵抗“體制化”帶給我們的麻木與平庸么?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只希望待你歸來仍是少年,未失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