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開學伊始,福建支寧教師楊明又一次兌現承諾回到了寧夏固原市西吉縣。
按照規定,支教是一年的時間,但是楊明每次支教期滿,就申請再延續一年。
就因為學生們一句“楊老師,我們可喜歡聽您的課啦,您一定要早點回來啊!”
今年,已經是她支教的第八年了。
八年前,楊明懷著一顆教書育人的心,帶著熱情來到寧夏固原市西吉縣。
但沒想到,水土不服成為了第一道攔路虎。
作為一個福建人,初入寧夏,楊明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嘴唇開裂、流鼻血、拉肚子,夜里失眠。再加上飲食差異,當地方言聽不懂也成了她初來乍到的挑戰。
這些困難并沒有打敗她,反而越挫越勇。很快,楊明便適應了西吉的生活,快速掌握了當地的方言。
第二道攔路虎,便是孩子們的學習。
大山里的孩子基本上沒怎么學過英語,認識的單詞屈指可數,孩子們也不敢開口說英語。
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楊明沒少在英語教學上花心思。
楊明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能為孩子們推開一扇窗、埋下一顆種子,燃起他們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這就是我們支教老師的價值所在。”
圖/楊明老師接受采訪的截圖
苦心人,天不負。
八年來,楊明所教的495名學生中,有320名考上了大學。無數大山里的孩子因為她,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02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貴陽從江大歹小學。
王玉做夢也沒有想到,她到貴陽支教的第一件事:把孩子們洗干凈。
“把孩子們洗干凈”,聽起來像是故事,但的確是殘酷的現實。
當時的大歹極度缺水,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小花臉”,頂著亂蓬蓬的頭發,衣服上沾滿污垢,赤腳站在操場上。
他們看著這些從遠方而來的客人,眼中除了好奇,還有些不知所措……
看著他們,王玉滿眼都是心疼。
她走進一間宿舍,發現孩子們把自己的個人物品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床下。
有個孩子依然不說話,只用手指給老師們看。“多乖的孩子呀,他們知道老師們的心思,期待得到老師的表揚。”
第二天,老師們買來毛巾、臉盆幫孩子們洗臉、洗頭,買來理發工具為孩子們理發、梳頭……
“乖,排好隊”
“乖,先洗臉,我教你們洗”
“乖,洗完臉記得涂點香香”
……
溫和的態度,輕柔的語氣,親切的笑容,使得他們和王玉越來越親近;而王玉更像是媽媽,為天涯歸來的孩子清洗一路風塵。
孩子沒辦法選擇他們的出生,無法選擇貧窮和富貴的家庭,但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純良質樸,像一塊可雕可琢的璞玉。
他們需要像媽媽一樣的老師,喚醒向善向美的靈魂,讓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仰望星辰和大海。
此后幾年,王玉一心撲在教育上。
孩子們第一次發現上學原來如此有趣;第一次知道,校園除了背書識字,還會教跑步、跳繩、音樂、畫畫、科學……
當一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王玉卻查出了癌癥晚期。
臥在病榻之上,看著孩子們給自己發來的新春祝福。她在朋友圈寫道:
“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再見”
最終,王玉沒等到和孩子們重聚的那個春天……
03
太行山之上,樹木蕭瑟,來往道路如羊腸回繞,崎嶇難行!
往山深處走,三岔口小學便坐落于此。
這是一所小且破舊的學校。4個學生,3個年級,1位老師便是這里的全部成員。
而許生學就是這所小學唯一的一名鄉村教師。
圖/許生學老師正在批改作業
平時除了教學,還要照顧孩子們在校期間的生活起居,這一干就是37年。
又當老師,又當家長,這一干,就是37年。
來這里讀書孩子的家庭多在附近山上采藥為生,山區小學雖小,卻是貧困孩子走出大山的一條路。
3年級以后,孩子們就要轉到山下小學。
每送走一批學生,許生學都心懷不舍,但他說:“他們必須得走,他們必須堅強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大山。”
圖/許生學目送學生們放學
西井山的第一個大學生,就是從這所學校里走出去的。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家鄉,這是許生學的初心和堅持。
對學生無私奉獻的同時,也意味著對家人充滿虧欠。
每當許生學談及自己的孫女,眼中滿是遺憾。
“一身舊衣服,兩宿粉筆灰,三餐吃土豆,四季常皺眉,五更抹黑起,六節誰替誰,七天一星期,八方游幾回,九天最難熬,拾柴心中悲。”
這是許生學寫給自己的打油詩,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守護著這所山區小學。
孤獨且堅定,無私且偉大!
他們本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但他們比我們多了一重身份:教師。
這兩個字是有分量,有責任的:
教,以身作則,教人明理;
師,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你很少看到這些普通的老師們出現在熱搜上,也許他們無私奉獻一生也沒有得到外界的關注。
但他們還是默默無聞地奉獻著,把教書育人奉為人生信條。
手拿一支粉筆,染兩袖微塵,站在三尺講臺上,四季耕耘。
今天是9月10日,在此,我想對全天下的老師們說一聲:
謝謝你!你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