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智旅~蔣勛語錄

2010年一場心肌梗塞差點離開!

佛教說的無常~沒有什麼是永遠的!人放不下的卻很多…

忙~心靈的死亡,不是事情有多少,是對周圍沒有感覺…如春天的風在臉上的溫度…你覺察到了什麼?

美不應該是知識,它應該是妳身體里很多感覺重新找回來…

我曾經在大學教美學,後來我把學生帶到大自然,讓她們看到色彩,聽到聲音…

我們住的房子只不過是宿舍,不輕賤,也不執著,會有一個房子住著永遠不走嗎?

很多人住著豪宅,內心卻很荒漠,很少與家人見面,所以家不等於房子,家是要有溫度和人氣,互動和快樂的地方…

關與《孤獨六講》

人是要有孤獨感的,每一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要一輩子說,我為誰活,為誰活…

在西方,孤的英文意思是太陽,是唯一的意思,做妳自己,孤獨的自己!

所以孤獨和美有關,必須回來做自己,才懂得真正的美…!

以下摘自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里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淀,雜質沉淀之后。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所以,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

蔣勛

圖片發自簡書App

蔣勛﹙1947年-﹚,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于古都西安,戰后舉家移居臺灣。自小成長于臺北大龍峒,他認為自己的母語是西安的地方方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并先后執教于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