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鍛煉身體的事情上可能大家分為三類情況。
第一類人很抵觸鍛煉,覺得太累、太辛苦,所以會百般借口不去鍛煉,任你怎么說服,哪怕是拖拽都不會去。
第二類人知道自己應該亞健康,也知道自己需要鍛煉,但是有時實在是懶得動彈,如果有朋友陪著一起倒也無妨,自己主動獨自鍛煉的情況較少,得過且過。
第三類人很有規律地控制飲食堅持鍛煉,他們把鍛煉當初一種興趣愛好,能從中獲得快樂。
在三類人群中我們重點討論一下第二類,這有助于幫助我們找到一個答案——怎樣才能培養自己的毅力,能夠堅持做好一件事。
這類現象非常普遍,比如幾個朋友心血來潮相約一起去辦了健身卡,起初大家一起堅持,慢慢地有人因為工作忙等借口開始掉隊,逐漸地最后大家都不怎么去健身了,健身卡淪為了洗澡卡。再有,有些人家里條件很好,有場地、有器械,現在的手機健身APP又那么豐富,甚至比健身房的教練更專業,但是為什么不在家里照著KEEP練而偏偏要去健身房練呢。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其它方面也極為普遍,就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無論是學習上、生活中還是工作上,我們都習慣或依賴于有人監督、管理我們,否則就會放松自己,即使是在健身房中,教練在跟前和不在跟前也是表現不一樣。
為什么要分析這類人呢?因為他們比第一類人要有希望,他們知道自己應該要做什么,只是沒有毅力和動力去努力,總是希望有人監督自己,最好還要嚴厲一些,否則容易放松,前功盡棄,洗澡卡就是這樣的結果。
那第三類人為什么就能主動獨立完成工作呢,當然,他們有自控能力、具有獨立完成工作的毅力。
實際上第三類人也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監督著,只是這種動力存于他們的內心,就像是他們的教練一樣,每當他們放松自己的時候,這個“教練”就會跳出來吼上一聲,逼迫他們始終不停地努力著。
這些“教練”都是無形的,但卻又切切實實存在并發揮作用的。比如“健康指標”、“美麗的體型”,為了爭上微信運動排行榜也是一種隱身的“教練”,至少它也是一種動力,促使你每天堅持走路一兩萬步。
知道了這些,我們只要給第二類人找到合適的、足夠嚴厲的“虛擬教練”逼迫他們堅持努力不就行啦。我們試著尋找一個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因素來激發自己的動力,這在心理學上應該稱為“興趣激勵”,通過不斷地堅持激勵,形成心理習慣,讓我們慢慢習慣地意識到某些事情非要堅持不可,這也稱為“心理逼迫法”,心理學稱:“只要堅持二十一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二十一天并不算長,堅持一下,就能培養出你做事的毅力,何樂不為!我想,這里最為重要的是你心里一定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否則,花二十一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也可以再花二十一天養成一個壞習慣來!
造夢弄人 ??一個浪漫了一輩子的大叔
愛寫作 ??愛雕刻 ??愛生活 ??關注“造夢坊”公眾號 ? ?一起聊聊更多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