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遠的文集《二希堂文集》,雍正十年刻本。蔡世遠敬佩宋儒范仲淹、真德秀,兩人的字分別為希文、希元,故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二希堂”。
蔡世遠(1681-1733),字聞之,號梁村,今福建漳浦人。蔡世遠不僅是清初著名學者,而且是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廉官能吏。他與侄子蔡新分別擔任過乾隆與嘉慶的老師,成為傳世美談。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蔡世遠的生活世界。
秉承父志
蔡世遠的父親蔡璧飽讀詩書,為人耿介敦厚。在中國書院史上,他的名字是與福州鰲峰書院聯系在一起的,而鰲峰書院不僅培養出了林則徐等杰出人才,享有“文藪”(文人聚集之地)的美譽,更成為清初福建理學復興的重要陣地。
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撫張伯行在福州創建鰲峰書院,特聘蔡璧為首任山長。《漳州府志》記載,蔡璧“與子弟門生論學,篤倫理、嚴義利,以躬行為本。”蔡世遠作為鰲峰書院早期學生之一,成長為當時著名的朱子學者,并繼任書院第三任山長。
蔡璧說過:“吾一生惟無私,可以取信于人。”主教鰲峰期間,凡有裨于政事者,蔡璧知無不言,未嘗一語及私。巡撫知道蔡璧家貧,想提高他的薪資,不料蔡璧一口謝絕:“家口少無內顧,此間月給足用也!”自此之后,巡撫不敢為他加薪,恐傷其廉潔的名聲。蔡世遠繼承了父親大公無私的品德,他的友人、著名文學家方苞曾寫道,他與蔡世遠一起商議斟酌的都是“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類之邪正,無一語及身家淺事者”。
剛正忠國
康熙四十八年(1709),蔡世遠考中進士,并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清代在翰林院中設庶吉士,從新科進士中擇優錄取,在翰林院中進行短期見習,期滿后可授予官職)。次年,因為父親病重,蔡世遠請假回家探親,探親期間,蔡璧去世。按照清代的禮制,蔡世遠應在家服喪守制。
康熙五十二年(1713)冬,蔡世遠服喪期滿,次年二月回到北京后,方知如果按照新出的規定,他此時才回屬于休假超期。負責此事的小吏趁機向他索要賄賂,表示要是給他點好處,就按舊規當作服喪期滿,照樣當官,不給就按新規辦,視為省親假超期,將被奪去官職。偏偏正直的蔡世遠不吃這一套,寧可不當官也不送禮。蔡世遠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世遠雖不肖,肯行賂于部胥,以補官者哉?不惟同館之羞,抑亦素心所不肯也!”
蔡世遠對官員貪腐之風深惡痛絕,不用說走后門、送送禮、找找關系,就連遞個申訴狀都不愿意,憤然而去,足見其凜冽的氣節。
恰巧此時,康熙為倡導朱子學,令李光地主持編修《性理精義》。李光地推薦蔡世遠參與編修工作。書成之后,蔡世遠回到故鄉福建,在巡撫陳瑸的邀請下,出任鰲峰書院山長。他的到來帶動了當地學風的改變,史載蔡世遠“夙尚氣節,敦孝弟,好語經濟,而一本于誠。由是閩士慨然感興于正學,而知記誦辭章之為末也。”閱讀儒家經典,不能止于背誦,要仔細體悟圣賢之言,認真實踐圣賢之道。
雍正元年(1723),朝廷選拔品學兼優的學者為諸皇子侍讀,蔡世遠奉詔入京,授為翰林編修,入直上書房。在侍諸皇子讀書的十余年間,他盡心盡力講授儒家經典中蘊含的治國智慧。
有一回,蔡世遠的學生陶太常初次任官時,和幾個同學登門拜謁老師。蔡世遠詢問他們《詩經·大雅·民勞》的要旨,這首詩共有五段,每一段都有“無縱詭隨”這句。蔡世遠說:“此詩重戒詭隨(即欺詐虛偽),五章中獨此句不變。”隨后便極言詭隨之弊,他告誡學生們不能欺詐虛偽、妄隨他人,說明做官必須愛民的道理,講到激動處,聲色嚴厲,聞者毛發豎起,無不肅然起敬。
家訓垂后
蔡世遠注重用良好的家風與嚴謹的家規教育與約束家人。
康熙五十九年(1720),蔡世遠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寫道:“數年來,集族中眾子弟在家廟課業,勤勵有加。今秋闈在即,累累佳篇,吾何能不快然!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為要著。”
蔡世遠此帖就是根據祖訓為后輩訂立的家規家訓。他一方面鼓勵族中子弟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另一方面也強調修身是更為重要的事。他認為一個人“現在居家處世何若,將來居官理民何若”,因此不能在為官后才開始修身,在家中就要開始修身。
蔡世遠對族人提出了一些期望,他期望族中子弟“篤倫理之際,嚴義利之辨”,能夠做到孝順恭敬,謹守廉潔之操,立下強毅之志。他期望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藹然、惻然、惇然之心,日克臻斯,日加勉焉”。洗濯其心之語,出自朱熹的名言“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人們洗滌自己的心除惡,就像洗澡一樣來除去身上的污垢。蔡世遠的赤誠之心、肺腑之言,躍然紙上,令人感動。
蔡世遠雖官居要職,但生活極為簡樸,這為族人立下了榜樣。他曾說:“吾官至卿貳,菜根家風無肉食。”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寧可敝衣蔬食為圣賢,也不豐衣美食當碌碌無為的高官。
蔡世遠是乾隆十分敬重的師傅,雍正十年(1732)十一月,弘歷(乾隆的名字)前往探視蔡世遠,師傅病重,學生焦心。弘歷作詩《冬日寄蔡聞之先生》,感嘆“一線陽回節近春,先生獨臥病兼貧”。病床獨臥,又兼貧窮,這是何等清苦!不久,蔡世遠病逝,年僅五十二歲。好友方苞為他撰寫墓志銘,對其才學、品德大為贊揚。乾隆追贈他為禮部尚書、太傅,并寫詩懷念,詔令入祀賢良祠。
蔡世遠的后代大多能傳承發揚家風,蔡世遠之子蔡長沄、姪蔡新等都以好學廉明見載于史冊,尤其蔡新不負厚望,日后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楊特團 嚴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