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關鍵詞:團圓?
√學英語Day100:在春節前順利結束100天,并完成不要懷疑自己種下種子的能力——第一個DAY100完成總結。
√日、周計劃:晨間日記8篇、Jiffy運動4小時,閱讀9小時,與家人對話沒有記錄。(2月份時間記錄斷斷續續不完整)、17/365專注小時、雜志3本、周計劃和周總結完成3周。(把這個真做起來了,點贊)
√活動出席次數:5次(每個出席都是值得的,不抱遺憾)
√碼字:讀書筆記1篇、我的思考5篇,推薦書目《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
×?12個輸出:2月是理財,不打算整理成篇,做成關鍵內容摘錄。
×視頻:0個
√3種角色3件重要的事情:完成。
?
這個數據比1月難看多了,但我并不灰心,也不心急改進。因為2月份的關鍵詞是團圓,有春節計劃。
2月份有個比較長的春節假期,因而特別設置了春節計劃來督促自己。(哈哈,見到有朋友是在打卡#寒假作業#哦,點贊),回顧下春節計劃完成情況。
我設置了家庭&生活、健康&外形、知識&技能、見識&修養、驚喜&意外五個欄目。
家庭&生活:這個欄目主要是提醒自己面對家人要放好心態,面對親戚朋友從容應對。總體原則是不發脾氣、不指責、不八卦。今年回家,因為心中一早有這個準備,所以覺得無論面對誰的提問和過度關心,我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應對,讓爸媽放心,關心家人。除了自己家,就只做其他家庭的局外人。100分。因而也寫了點想法#我思我想3#20150222。
實現了愿望清單的一項,拍攝全家福。覺得全家福就該出去影樓拍,不要自己掌鏡了,看這次效果也達到了我的預期,雖然家人還是覺得不是十全十美。想拍全家福的原因1是爸媽弟妹一起在家時間已經進入了倒數。2是我們家很少拍照,全家一起的照片屈指可數。3是我覺得這也是全家出動的機會,看得出,他們還是挺開心。所以,花點小錢,大家開心,留個紀念,何樂而不為?
還有細細碎碎的計劃,比如做飯、唱歌等等,都在這個春節完成了。
為什么要把回家和家人團聚也專門弄個計劃?可能別人會覺得有點刻意,會覺得這不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嗎,還寫成個項目,做個計劃來讓自己去完成,弄得回家像是去做任務一樣。其實,我就是把他們當做任務,投資時間和精力關懷家人的任務。提前計劃這些,就提醒著我自己,要在新年給爸媽安排點不一樣的事情,要讓自己過一個與往年大不同的新年。另一方面,我是個內向細膩的人,不善于表達感情。所以才想一個讓我自己接受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很開心,我完成了。
當然,這個欄目還有好些打叉,我也接受了。有些別人的原因,也有自己的不情愿,總之有緣千里能相聚。
?健康&外形:這個欄目主要是想讓自己在家能保證正常作息。結果是華麗麗的失敗了。作息時間方面,前幾天能早睡早起,爸媽還訝異我咋一早起來看書鍛煉了。后來,隨著大年初二三的到來,各種親人聚會,早出晚歸,看歌手3,媽呀一躺床上就快12點了,一早起來眼睛一睜9點多了。好吧,最后幾天我也放棄了,任性了。做的比較好的只有飲食,能正常吃飯,按需控制飯量,拒絕宵夜。所以頂多有眼袋,體重嘛應該沒增加的。鍛煉方面,除了特殊情況,都能一天安排時間拉伸,走路。
總體50分。
知識&技能:這個欄目主要是繼續完成100天學習和主題閱讀。利用的主要是早起時間和零碎時間。早上一般家里清凈,所以都能集中精神學習。剩余有事沒事也能抱著kindle看點散書。主題閱讀2月是理財,所以看了不少股票,基金,保險的內容,因為本身有了一定的理財觀念和基礎,這次主要是學習一些行業基本知識和了解案例。這個假期學習對我完善自己的理財體系還是很有助益的。下一步就準備動手修改現有的理財組合啦。
總體80分。
見識&修養:主要給自己安排出行,增長見識的機會。有1個地方最后沒去成,有點小遺憾。
總體50分。
驚喜&意外:當初做這個欄目,只是給計劃留個類似“備注“功能的區域。隨著時間推進,反而真成了最驚喜的意外。去了好幾個我沒去過的地方,看到了沒見過的東西。比如說今年和爸爸去買年花了,小逛了年花市場。比如說知道油橄欖怎么做的,還拍了照片。比如說在老家看了煙花,裝逼學習燒了一會兒柴火。等等這些,都讓我對這次春節假期更有印象,更喜歡了。
總體100分。
?手機真是個好東西,它能幫著我們記錄好多美好的事物。抽空再理理手機上的照片和視頻,將是今后永遠的美好回憶。
懷著“第一次”過年的心情,“刻意”記住新奇的事物,從容,素心地對待身邊的人,主動隔離負能量。我看著手中的計劃表,度過了挺有意義而充實的2015年春節。
3月份注定是工作,生活動蕩的一個月。做好準備,積極面對失得、成敗即可。
再見,2月。
Hello,3月。
?此處是分割線。
繼續摘錄2月感動我的文字。
在大部分人眼中,視界狹窄就代表著見識淺、能力低,淪為弱勢群體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經歷不同環境所帶來的閱歷上的充電是正常,且理所當然。然而,在這個邏輯關系里,人們似乎都刻意在著重“經歷”的獲取,而忽略了閱歷并非只要經歷過就會擁有這件事。
“生活在別處。”,詩人蘭波的這句話變成了困頓都市人們心中的精神鴉片。在一成不變的生活夾縫中求生存,難免幻想“在別處”的美好。當我們將希望和幻想寄托在一個虛無的新環境,可能我們早已忘記“生活在這里”的能力。其實,不被生活改變,亦不放過絲毫享受生活的機會,或許這才是生活真正的模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