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就像吸食毒品,明知百害而無一利,卻總為一時的爽快,甘愿殘蝕自己的身體。在職場中,我們常常為休息日加班、同事升職、減薪降職、因公出差、不公待遇等心懷抱怨,職場時時充滿詛咒聲、責罵聲、抱怨聲,聲聲入耳,倒也“琴瑟和調”,成為枯燥職場的一道調味劑。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好抱怨、常抱怨的這些同事,雖然他們工作也非常勤奮努力,依然難入領導視野、得到重用提拔,職場人生始終暗淡無光,無緣成功。
自己已經夠勤奮、夠努力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自己得到不重視,無緣于職場成功呢?下面有一則故事,可能會給我們答案......
美國新聞集團總裁魯伯特·默多克在牛津大學上學時,每逢假期,他都會到父親的公司里實習。
大三暑假,魯伯特剛到父親公司上班一周,就感覺苦不堪言。魯伯特向父親的助理抱怨道:“分配給我的工作量太大了,除了午休兩個小時,整整一天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我想,沒有任何人會比我工作的時間更長了。”
一天中午,魯伯特父親外出辦事,讓他回辦公室取一下自己的日程表。魯伯特從父親助理手中接過時間表時,一下子呆住了。這張時間表要求每天早上4點起床,簡單運動和早餐后,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晚上9點結束,有時甚至要工作到十一二點,除了午飯時間可以休息半小時,其余時間幾乎都有工作安排。
魯伯特驚訝地對助理說道:“這一定搞錯了!這可能是清潔工的工作時間表。不,即使是清潔工也不可能如此忙碌。這比我的工作時間多出將近兩倍,簡直不敢相信誰能承受得住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安排!”
助理平靜地對魯伯特說:“沒有搞錯,這不是公司任何人的時間表,而是你父親的工作時間表。”
魯伯特不可置信地反問:“什么?這是我父親的工作時間表?”
助理聳聳肩膀回答:“對呀!他一直以來都按照這張時間表來工作的。”
父親的時間表讓魯伯特非常震驚,同時也徹底改變了魯伯特。從此以后,魯伯特不再抱怨,而是從嚴約束自己,每項工作都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最終,魯伯特成就了自己一番事業,成為世界著名的報業大亨!
魯伯特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告誡眾人:“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多努力、多勤奮,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你沒看見的時間表上,別人會有多拼命。”
是的,這句話可能就是答案,你雖然已經夠努力、夠勤奮地工作了,但別人卻是在竭盡全力、忘我拼命地工作,換句透徹直白的話說,你是為更好生活而努力工作,別人是為事業而是付諸生命。目的不一樣,結局必然不相同。付出不一樣,收獲更加有區別。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
1、目標定位很重要。有些職場人只為改變生活,有些職場人卻為名垂千古。目標不一樣,付出與努力必然有天壤之別。如果你的目標定位僅僅是改善眼前生活,過上幸福的小日子,那么,請不要盲目地攀比,眼紅他人的功績卓越、名利權貴。
2、拼命也許能成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職場在學歷、背景、環境、人文等條件日趨多元多樣的情況下,人人都在為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如果你還停留在“我已經夠努力、夠勤奮”的思想基礎上,那么,你永遠不會成功。因為,很職場人已經在成功的道路上拼命奔跑了。
3、榜樣引領很關鍵。魯伯特曾經也懷疑過、抱怨過,甚至失去過方向,迷茫于人生,最終之所以成功,關鍵因素決不能忽視他父親榜樣式的教育引領。職場中,如果我們也失去方向、陷于迷茫,請你從公司內部找一位學習榜樣,以此鼓舞激勵、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堅定地以榜樣為目標,拼命而又矢志不渝地追隨。確定正確方向的努力,是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4、成功不會唾手可得。魯伯特站在自己立場,認為工作量已經超負荷。他父親作為公司董事長,工作負荷卻是他的兩倍,從工作負荷來看,成功與付出相對公平地形成正比。其實,成功就像馬拉松賽跑,發令槍響后,只有那些平時比別人付出百倍努力的,在賽場上敢于拼命的,才可能從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成為賽場的獲獎者。賽跑的過程,就是淘汰的過程,也是對選手努力程度篩選的過程。成功從沒有手到擒來的輕松愉快,只有辛勤汗水的浸透澆灌,才能結出成功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