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直“鏖戰赤壁”,終于將三國11打完。
我選擇的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之曹操,時期是董卓亂政。
董卓占據長安、洛陽,手下猛將--呂布、華雄,氣寒西北,飛揚跋扈、不可一世。
董收編了西北的“馬家軍”之后,更加趾高氣揚,不斷出動騎兵騷擾我軍前沿。
其他勢力也是群雄逐鹿,北方有袁紹、劉備,東面有陶謙、孔融,南面有袁術、孫策,西南有劉璋。
一? 戰董卓
我(曹操)只有一座城池--陳留,我立刻讓曹洪帶兵2000占領空城“許昌”,使兩城為犄角之勢。
然后,全心全意培植國力:修建“造幣所”、市場,以增加資金,修建“谷倉”、農場,以增加軍糧;
修建鍛造,以打造槍、戟、弩;修建馬廄,以飼養戰馬;修建兵營,以征募士卒;修建工房,以制造攻城利器。
(造船廠我沒有造,一是沒有水戰高手,二是大戰船艨艟速度太慢,我都是靠小漁船攻破敵人的港口的。)
等麥熟之后,我立刻發動“秋收戰役”,除了夏侯惇、夏侯淵之外,全部組建槍兵,以克制董卓的騎兵。
曹操自帶一萬兩千兵馬,全軍浩浩蕩蕩攻打洛陽。
費了一番心血打下洛陽之后,真是破瓦殘垣,只好讓文官過來發展生產,被迫在“函谷關”南面采取“守勢”。
陶謙受了別人的挑唆,居然每次派萬把人騷擾我主城。我一怒之下,全軍南征,打掉他的小沛、下坯,迫使其不敢正視我軍。
在一次追擊戰斗中,我活捉了陶謙,立馬將他宰了。(歷史上,你陶謙的手下殺了我父親,此仇不共戴天!)
陶謙死后,陳圭繼承其衣缽。
我順手牽羊,打下了敵兵力薄弱的濮陽,正在恢復生產中,傳來了不幸的消息。
袁紹“嫉妒賢能”,看到我勢力發展迅速,居然眼紅地提前發動了“官渡大戰”。(袁大哥,我兵力不足,可否暫緩開戰?)
我立刻將曹操、夏侯淵調至濮陽,在濮陽附近的港口,于袁軍展開了“磨盤大戰”。
我先故意打下港口,然后全軍撤離,讓敵人攻占。敵人一般都會駐軍數千,這數千兵馬都是我們火攻的活教材、弓兵的活靶子。
即使有個別漏網之魚,我夏侯淵騎兵部隊的一個突擊,就可以沖得敵人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袁紹的二十萬人馬以及顏良被消滅在“磨盤大戰”中,劉備也來勁頭了,也來攻打我濮陽。
我故伎重演,磨光了劉備的十萬人馬,劉皇叔也安分守己了一會。
北方騰出手來之后,我知道應該收拾董卓這個老家伙了。
為了沒有后顧之憂,我一直向“盟友”袁術送黃金,以交其心,防止他在我西征的時候“反水”。
接下來,全軍進攻,打下函谷關、攻占潼關,直逼長安。
敵人長安就有六萬兵馬,援兵從安定、武威等處源源不斷地涌來。
我軍還是采取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敵人的辦法,逐一蠶食敵人的有生力量。
抓到敵將之后,如果不投降,就不問長短地砍頭。
像華雄之類的猛夫就不論了,呂綺玲、馬云祿之類的美女(作戰彪悍、兇狠)我也只能揮淚斬首。(PS:現在舍不得殺嘍)
長安終于在我猛將的輪番打擊下淪陷。
然后,我軍兵不卸甲、馬不離鞍地揮軍西北,攻占安定、武威、天水。
董卓就只剩下漢中一座孤城茍延殘喘。(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二? ? 平北方
兵鋒再次指向北方。
袁紹、劉備居然打了起來,因為劉備從平原出兵,占據了袁紹的鄴城。
袁紹的發家寶地被奪,當然不樂意。全軍出動,和劉備在郊外糾纏。
我出動騎兵、槍兵,偷偷奇襲了“平原城”,并順利拿下。
袁紹這次居然和劉備“聯手”,袁公從南皮出兵,劉備居然又從鄴城出兵,夾擊“平原”。
因為敵人的補給線短,部隊打完了就可以出戰,我軍的平原保衛戰打的很艱苦。
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曹擦的槍兵部隊擊破了一支劉備軍,并活捉了“趙子龍”。
趙云有“洞察”特技,所有計策對其無效,只能硬碰硬。我招降趙云,他不投降,我只能送他走了一程。
失去此賢才我大受打擊,劉備卻一蹶不振,變成了徹底的防御,手下的“關張”二將徹底讓他關張了。
在打退袁紹、劉備的夾擊后,我留下一部分部隊牽制袁紹南皮城來的軍隊,其余人馬直撲劉備的老巢“鄴城”。
我五萬將士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地鏟除了劉備的根基。(劉備帶著關、張等將逃亡,后來全部被我招降。)
唇亡齒寒,袁紹發現大勢已去,突然暴病而死,袁譚即位。
袁譚被我活捉斬首后,沮授即位,沮授被我砍頭后,郭図即位,郭図被我砍了之后,北方平定。
三? ? 誅亂勢
看到身邊的袁術在我的“呵護”下勢力發展迅猛,我覺得不能讓其羽翼豐滿。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
我派一個“勾魂使者”過去,使我們的盟約成了一紙空文。
然后全軍南下,猛沖狠殺。
袁術軍猝不及防,頓時分崩離析。
我軍連下宛城、上庸、汝南,并順勢向西攻下漢中,董卓猶如喪家之犬,逃竄到了梓潼。
漢中我派典韋防守,以應付梓潼過來的呂布騎兵。
其余軍隊南下,陸續攻占了壽春、柴桑。
孔融、陳圭本來算小勢力,但是糾合起來,勁頭也不小。
一直出兵襲擾我壽春、柴桑。
柴桑因為兵力不足,我張遼、魏延部隊只好逃竄。(不過,還因禍得福,他們稀里糊涂地攻下了守軍不足的江夏。)
什么小喬、大喬,什么陳就、李嚴,還一次出動數萬人馬。
被我防守反擊之后,孔融才一萬人馬守城的柴桑被我再次攻占,滅掉了孔融。(看在他小時候讓梨的份上,我饒了他,還給了他一個官做。)
后續關羽等部隊,陸續渡江,攻打陳圭的勢力。雖然沒有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概,但是震懾了對方。
前軍攻占了建業,后軍“偷襲烏江”,占領敵人后方的“會稽”,對陳圭形成夾擊之勢。曹操、徐晃各領大軍正面突擊,陳圭匆忙地帶上“二喬”以及其他兵馬進行阻擊。這時候,夏侯惇、夏侯淵率領輕騎偷襲敵“吳城”。陳圭還沒有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抄了老家。
江東平定,我本想“攬二喬于東南兮,早晚和她們在一起”。沒想到,就小喬投降了,大喬打死了也不投降。
回過頭來再看漢中,經受了梓潼方向董卓軍的多次突襲。
但是,漢中城池易守難攻,也發展壯大,兵精糧足。縱觀天下,我占據北方、中原大半,江南有孫權(孫策已死)占據多城、西面董卓僅有 “梓潼” 一城、西南劉璋坐擁“云南”“建寧”二座城池。
離安定天下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四? 平天下
我一直注重騎兵、槍兵的發展,因為騎兵速度快、攻擊力高;槍兵可攻可守,還可以搶奪糧食。主將喜歡用曹操、夏侯惇,因為可以發揮特級“虛實”,讓敵人中我的奸計;發揮特技“突擊”,讓敵人損失慘重。副將最喜歡用潘彰、馬忠,因為擊破敵人都可以“捕獲”。
我打著打著發現,呂布已經成了我的將軍了。仔細查看,原來是我委任的第二軍團長“陳宮”給拉來的。宮臺(陳宮的字)啊,宮臺,你立了大功了。
我立馬給呂布封了大將軍,統領18000人馬,讓他去殺他義父――董卓。
沒想到,呂布竟然又被董卓策反,帶領我的接近兩萬人馬投降了。
我聞訊大怒,令夏侯惇(副將潘彰)、太史慈、曹休各領一萬以上人馬在羊腸小道上逶迤行軍,目的地――梓潼。
董卓派人阻攔我軍去路,企圖倚靠天險拖延時日。曹休的“火矢”、太史慈的“熊手”、夏侯惇的“突擊”,將其所有士官逐一捕獲。
然后,三軍兒郎奮勇向前,一舉鏟除了毒瘤――董卓的梓潼。
呂布,這個N姓家奴,居然又投降了我(我不敢再讓他帶兵,就讓他老死在了當地農田)。
滅掉董卓之后,與我接壤的只有孫權了,孫權見我軍勢力強大,每月都交1000黃金的“保護費”給我。
如果讓其發展,或者讓其滅掉劉璋而壯大,都不是我所愿。
突破口選在了孫權占領的最西面的城池,天府之國――成都。
我調集重兵于綿竹關,再派使者毀盟(我實在不想干的)。
然后,乘孫權和劉璋正在成都以南大戰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三軍直取成都,不費吹灰之力就占據了天險。
孫權惱羞成怒,江州有其十萬人馬,孫權竟然傾巢出動,妄圖再奪成都。
敵統兵大將是周瑜、黃蓋、韓當之流。
我在成都周圍建起投石車,派夏侯惇、曹操、許褚等將外出野戰。周瑜自恃其能,到處放火。不料,被我四路大軍包圍,全軍覆沒。活捉了周瑜后,我一刀剁了他。以為孫權這下沒轍了,不料,他居然請出了諸葛孔明,我又活捉了孔老二,也一刀剁了。不料,他又請出了龐統,不過也沒有躲過我的一刀。
為什么名軍師都到敵人那里去了?我看看我方陣營:郭嘉、司馬懿、荀彧,也不差啊。
擊退孫權的反撲后,我軍全線南下攻下了劉璋的“建寧”。本來不想先搞他的,誰讓他在我和孫權爭斗的時候,又來成都附近惹事生非?
建寧城破,劉璋被俘。當然了,我“草蜢德”可沒有上天那么好生之德,劉璋歸天了。
馬超居然會繼承劉璋的家業,并從云南帶領弩兵來戰我張遼、許褚,真是勇氣可嘉。
馬超如果帶領騎兵,我還讓你三分。竟然帶弩兵來,是不是不知道馬王爺長了三只眼?
曹洪故意向馬超提出“單挑”,馬超一看自己武力95,曹洪才85,放肆地拍馬過來了。
曹洪抖擻精神,和馬超斗得難解難分。棋逢對手之際,許褚拍馬助戰,一陣雪花刀,將馬超打落下馬。
馬超被俘后死不投降,我之好成全了他。
群龍無首,云南城破。
我南征之際,孫權開始了北戰。
艨艟戰船多只,圍攻江邊的魏國城池――江夏。
江夏易攻難守,我放棄了指揮保衛戰,江夏落城。
因為孫權還有比我更弱的城池。
云南攻占后,我全軍移動到成都,向東運動攻下江州、永安。乘孫權向守衛襄陽的魯肅、朱恒(這兩忠臣都歸我了,孫權完了)交戰之際,一鼓作氣奪下江陵。
江陵南面是武陵,武陵被我攻占后,敵人已經遑遑不可終日。
我效仿歷史,兵分三路,夏侯淵、夏侯惇一路襲取零陵,關羽一路遠襲長沙,曹操親自一路長驅,目標是廬江。
敵人被迫各自為戰,沒抵抗多久,三城均破。
夏侯淵、夏侯惇再次領兵攻占桂陽。
現在,天下大陸,敵人是萬藍從中一點紅,僅有江夏一城。(我軍是藍色城池,敵人是紅色。)
沒有什么懸念,攻就一個字。
廬江、新野、襄陽三座城池的十數路大軍都是名將統領,直逼江夏。
江夏敵軍為了阻擊我順流而下的襄陽軍隊,錯誤地派出了多只戰船迎戰。不料,中了我軍的調虎離山計策,港口被奪,戰船無法回家,之好漂流。
我“廬江”之兵不斷破壞敵人的農田、市場,“新野”之兵也不閑著,敵人的迎戰部隊都被迎頭痛擊,一一活捉。
全軍包圍了“江夏”之后,幾個回合就破城了,活捉孫權之后,送他見了他死去的父兄。
一統天下之后,曹廣施仁政,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