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何
01
我打過幾次工,第一份是在移動做項目管理,后面在金融企業做銷售。雖然都是不錯的企業,但內部的氛圍和文化截然不同。
這種不同,或許主要是由考核機制的不同產生的。
在移動,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感覺是“領導要求的”,根據完成質量和領導心情以及跟你的關系,你能拿個從A到C不等的考核成績,作為工作表現的憑證。
問題點有幾個:首先是不管是拿A還是拿C,你實際到手的收入差別不會很大;其次是只要你不是搞的天怒人怨,稍微懂點做人,領導就會比你更懂做人,那種連續拿C的概率幾乎是沒有的。
所以我發現,大部分人做工作的首要目標是“完成”,而不是“做得更好”。不出過錯,被放在比持續進步更重要的位置。也沒有誰會認為,天天主動加班、拼命干活就是牛逼的表現,反而顯得有些另類。
剛入職的時候,我也是熱血小青年一個,覺得工作首先是為自己而做,然后才是為公司而坐,不想做那種得過且過、偷懶取巧的事。所以每天工作都很拼,甚至還抱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周圍的人,以及得到領導賞識”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然而很快我就被同化了,因為這種一廂情愿的默默付出從未得到過哪怕一絲絲的正面反饋,反而讓自己逐漸變成一個“麻煩解決機器”。當你每天都加班處理各種業務,同事早早走人,到年終卻人家拿A而你拿B的時候,你會理解我的感受。
所以,我也變成了“職場老油條”。學會了在工作時間內把事情做的剛剛好,學會了不在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堅決不做,甚至學會了在不被人注意的時候適當偷懶。
幸運的是,我從不因此覺得自己占到了便宜,或者沾沾自喜。我清醒地意識到,雖然還年輕,自己卻在慢慢死去。日子是過得輕松了,但時間在慢慢溜走,再不做改變,就會變成那只在溫水里面煮死的青蛙。所以最后我選擇了離開。
02
第二份銷售的工作,帶來的感受則完全不同。因為銷售的考核標準非常簡單——業績就是你工作表現的唯一憑證,而這是可以完全量化的。
是的,沒人關心你遲到還是早退,甚至連到辦公室出現都不是必須的。沒人關心你是否有加班,上進心強不強,有沒有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你的收入、工作評價甚至升遷的概率,幾乎完全和你的銷售業績掛鉤。
完全不需要他人激勵,我很快以超乎尋常的熱情投入到這份工作當中。盡管同樣是為公司賣命,但我第一次有了“我是在為自己而奮斗”的感覺。
同事之間的相處也簡單了很多,不能說沒有勾心斗角,但因為決定收入的最大因素主要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和方法,所以勾心斗角也顯得非常幼稚了。所以能賺到錢的、做領導的,不管是否有弄關系,基本都是牛人。
做銷售,是我個人成長速度最快的一段時期,甚至完全改變了我未來的命運。那時候我發現的一個道理是:人是很難抗衡及改變環境的,反而很容易被環境所改變,但很少人意識到這一點。
我發現,那些緩慢殺死我們的未必種種艱難困苦,反倒是那種看似平穩安全,實則庸俗腐朽的環境。
03
當周圍的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偷工減料、投機取巧的時候,偷工減料和投機取巧就會變成一種“正常”的行為,你真心實意的做生意,反倒會被認為是傻逼。當所有人都在得過且過、推諉扯皮的時候,得過且過和推諉扯皮就會顯得“正常”,你的認真負責、矜矜業業就顯得非常弱智。
這種文化、氛圍一旦形成,如果不完全推倒重來,想要改變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身處其中的時間越長,反倒是你被改變得越多。你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工作的方式也會被逐漸改變,慢慢同化成當初自己都看不起的那種人。
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如果身處一個庸俗的群體,想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這是一個緩慢又堅定的過程,你甚至完全察覺不到改變的發生。你不知道危險正在來臨,可能還會為自己“變得合群”而覺得喜悅。
最后,那個對生命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你死去了,這世界又多了一位庸俗者,只有你不這么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