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派的選擇

我們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非理性的,做出的選擇不是靠經驗要不就是靠習慣,憑直覺做出選擇。

某天我和朋友去餐館吃飯,服務員拿來菜單要求點菜,在我翻來覆去看菜單還沒有決定吃什么菜的時候,服務員用鉛筆畫出了十幾道菜,并強調這是店里一直以來賣的最好的菜,我也就在她的推薦下點了4個,之后她問我要喝什么啤酒還是飲料,我也就加了兩瓶啤酒。緊接著她上了消毒餐具和餐巾紙。

這些看上去都是順其自然,不知不覺我點了她為我們推薦的菜和啤酒,并且還默認我需要餐巾紙。我當時是理性的嗎?怎么沒有點餐館沒有推薦的菜?服務員怎么知道我會購買餐館給我提供的餐巾紙?

我按照她給我提供的備選方案里迅速完成了點菜,餐館節省了成本,我也節省了時間,大家都皆大歡喜。沒有通過強制性手段或硬性規定,便保證我的“自由選擇權”和餐館的“利益最大化”。這股輕輕推動你做出優質選擇的力量,就是“助推”。

在你做不出很好的選擇的情況下采用溫和的專制主義,也就是說不強制你選擇,而是建議你或者突出某些有價值的選項讓你選擇,從而提高選擇的質量。助推這個心理學概念,不僅被商家運用,還可以被政府運用。

現在垃圾食品泛濫成災,除了各類超市之外尤其是中小學門口更是如此。如果政府強制規定人們不能吃垃圾食品,只能吃健康食品,這就是一種粗暴的干預,盡管政府的用心可能是好的,但結果一定很糟,不讓明目張膽的賣就會偷偷的在小區里面不容易被監管部門發現的地方賣。這種粗暴的專制主義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呢?比如,我們可以把新鮮的水果用更低廉的價格、更方便地方式提供給消費者,那么,很可能就會有更多的消費者主動地選擇健康食品,這樣通過改變環境來影響人們的決定,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學校食堂也可以通過改變食品擺放的位置,在學生容易拿到的地方擺放健康的食品,在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放上少量不太健康的垃圾食品,用改變擺放位置來影響學生的用餐習慣,盡可能減少對非健康食品的消費量。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用及時反饋的方式來改變選擇的結果。政府想讓人們節約能源,僅僅在墻上張貼一些“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標語是沒有用的。假如讓商家在制造空調時讓空調不僅要顯示制冷的溫度,還要實時顯示消耗的電量,可能就會讓人們及時調整對空調的使用習慣。月底讓每個家庭在收到電費賬單的時候,能夠從賬單上看到自己的用電量和鄰居的用電量的對比,那么,出于“同伴壓力”,很多人就有可能自覺去注意節約用電。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也是發自內心的,為了讓孩子和學生作出更好的選擇,我們是該開動腦筋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自由主義的溫和專制主義”,通過一些小小的調整,“助推”孩子們形成更好的習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