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先申明,這個題目是來自前段時間看的一本書《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安利一下,不說內容,但裝幀還是不錯的(正經臉)

那么正題來了,人總說讀書讀書,那么讀書到底是讀什么。這也是我最近老在想的問題。既然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到“文字”,那我們的大腦也能讓我們縱觀“文字的畫面”。

最近突然瘋狂地愛上了毛姆這位可愛的爺爺,作為一個作家,他跟村上春樹等作家同樣有鮮明的寫作特色,他的個人風格實在是過于突出。比如,直白地說,他書里的每一個女人要不就是內心庸俗但卻又讓男主角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們內心空洞的同時但還是瘋狂地愛著無法自拔,寧愿無數次墮入深淵也難以抽身。要不就是純潔無暇,充滿大自然所賦予的健康的體態,溫厚可人,帶著“蛇麻草”的氣息。他會愿意跟這樣的女人生活,感到自在,但永遠不會愛上她們。再比如村上春樹的字里行間老是帶著種無法言傳的孤獨感,一事無成的主人公,神秘捉摸不透的蘿莉……

毛姆爺爺

咳咳,扯遠了。必須要舉一發例子了。在毛姆爺爺帶著強烈自傳體的《人生的枷鎖》里,用下列的文字描繪了這樣一幅畫。

“在那座灰蒙蒙的城市里,似乎飄逸著一種超凡越圣的氣氛。在慘淡的光線照耀下,這座心靈之城看上去既不是在白天,也不是在黑夜。該城屹立在一座綠色的山丘之上,但這綠色卻又不是今世所見的那種色彩。城市四周圍著厚實的城堡,將為祈禱、齋戒、懊悔不已的嘆息聲和禁錮的七情六欲所摧毀,而不是為現代人所發明創造的現代機器和引擎所推到。這是上帝的要塞。那些灰白色的房屋并非是用一種為石匠所熟知的石頭砌成的,那樣子令人森然可怖,不知道人們是怎樣在這里生活的。”

傳說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也會信手涂鴉,當然圖畫的好看與否與作品毫無關系,但為什么會作畫卻是一個interesting的問題。

喬伊斯草稿

小時候看小說,最討厭看到的就是大段描寫景色的片段,只顧貪婪地追求懸念結尾,往往直接翻書到最后一頁看結局就算完事。但現在反過來再細細讀過來,每一副畫面都能極其生動地浮動在大腦里。當你看到一幅畫的時候,你內心縱然感慨萬千,但如何用語言才能夠將它表達出來?像我自己一向認為自己是個特別愚鈍的人,因為我無法感知到生活中那些小小的點,就算偶然感受到了我也無法用確切的文字將它們形容出來。

直到現在我也還是不能說讀懂博爾赫斯或者卡夫卡等名家的作品里那種可愛的引發讀者去思考的想象力。越來越不能夠認真地去讀現在的那些通俗小說,不是說它們不好看,相反我可以從中間得到很多寫故事的靈感,因為它們常常構思巧妙,具備類型化的商業屬性,情節性強。

但有那么多的名著,故事線索和情節是那么地簡單,但為什么會流芳百世,為什么所有人都在一遍一遍地重復它的好。珊珊老師說過,每個作家都有個人寫作特色,但真正的名家或許是讓你在認識到這是他的作品的同時卻也還是每讀一本之前都滿懷想象的期待。

昨天看了吳老師發的公眾文章,在“神秘體驗”之后再看梵高的畫所感受到的藝術的流動性讓人心醉(國內這么做是不行的!)。那么看小說也是一樣,不管是什么景色的描寫,大量的獨白,當你用心去去想象之后,你也會發現,讀一本小說,就像是在讀一幅流動的畫,讀一個活生生的人。

最后用毛姆爺爺的書里一段話來結尾:“在這座神秘的城市里,人的想象力顫搖著,就好比人剛從亮處走到黑暗里一般,赤裸裸的靈魂來回梭巡,領悟到不可知的東西,奇怪地意識到經驗之親切卻又不可言喻,并且還奇怪地意識到了絕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