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雨巷,古城鳳凰

俗話說,觀景不如聽景。

我是認同這句話的,尤其是一些最富盛名的景致,贊譽過多,難免期望過高,抱著這種心態,總難免會有點失望,也興許是看的景致多了,心已荒蕪,眼也麻木,總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鳳凰初見,確實有些許失望。

灰蒙蒙的下午,拖著箱子,沒有任何的行程與計劃,心懷忐忑地下了車,復行一段路,便看見了一條“河”,兩岸是略帶古色的木質建筑,我再三向路人確認,這便是古城了。

一度以為我到了假的鳳凰古城。緩緩流動的河水并不是“河”,她的書名喚作“沱江”。兩岸依江而建,便是許多民居,這些建筑大多秉承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屋子早已是現代磚石建筑,只在屋子外面,再加一層木質結構,僅有極少部分,保留著原來面貌。

古城充斥著濃厚的商業氣息,沿著江邊走,全是賣各種玩意兒的,面對拖著箱子初來乍到的游人,總少不了拉你住宿、賣景點門票、編彩辮、穿苗服等等。

我對這些現象并沒有以前那么排斥,記得大一去南京夫子廟、秦淮河時,滿眼全是賣東西的,哪里找得出半點六朝金粉的痕跡、槳聲燈影的意蘊,不過是一群匆匆又匆匆的游人和賺得盆滿缽滿的商販罷了。

如今反而不會如此苛求,作為旅游業,經濟繁榮不正是如此,游人如織,商鋪林立,琳瑯滿目,歷史的東西終究只是歷史罷。

鳳凰最醉人的,便是夜景了。江水一如既往汨汨流淌,江上石橋,“風、雨、霧、雪”的命名,精致,雅致也。兩岸人家燈紅酒綠、燈火通明,燈光映入水中,燈在水中,水在燈上,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當真是流光溢彩,燈影幢幢。

行走在石板小巷中,徽派建筑雕梁畫棟,”“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鉤心斗角”,馬頭墻,小青瓦,古香古色,古韻猶存。緩緩放飛的音樂,跟著節奏打著手鼓,更添古城的閑適與悠然。

酒吧狂歡,邂逅與艷遇,男男女女,紙醉金迷。

盡管夜景甚美,也不嚴加苛求,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還是不敢茍同。

鳳凰像極了濃妝艷抹的女子,美則美矣,倒失了最本真的面目。若是只看見流光溢彩的夜景,倒是錯失了最美麗的東西。

再遇鳳凰,似乎也沒有那么失望。

可曾記得渡口邊上等待的翠翠,“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鳳凰九景之一便有沈從文故居,故居在一條小巷子,并不起眼,來來往往走過多次,也并未發現。故居雖小,主人卻是將邊城推向世界的大文人,你不經意經過的角落,便是一個偉大的世界。

“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沈從文以一個士兵的身份走出故土,闖蕩世界,又以一介文學大師的身份回歸故土。生于斯、長于斯,最終埋于斯,沈從文墓地在沱江下游,一路尋覓過去,背靠青山,前是沱江,長眠于此。

墓十分簡陋,只有一塊墓碑,也只是孤獨而立的一塊石頭,上有沈從文親手寫下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碑后有張充和題字,“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藏尾詩:從文讓人)。盡管不甚明白,但總有些敬仰.

及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古城博物館等等,他們就隱沒在小巷中,沒有導游,尋常難以發現,可也正是這些積淀締造了今日的鳳凰。這便是濃妝艷抹下真實的鳳凰,若執著于燈火輝映、商業繁榮的表面,便很難看見鳳凰最珍貴的積淀,最豐富的精神世界。。

我總以為人文的積淀比自然景致更能影響人,打動人。若是在古城轉悠三天,連路癡都快能記住大街小巷的時候,古城景致的魅力確乎要削弱些,可當你透過表面深入古城文化時,古城的千年風云,徽派建筑為何流行湘西,多次看到的“鎮竿”又是何意,鬼才畫家黃永玉等等,怕是三年也難以學完,魅力更增,意猶未盡。一時的感官刺激總比不上精神的充實。

每次出去,總是覺得書看得太少,導游說的皮毛都不知道。或者一件歷經滄桑的物品擺在眼前,也難以辨識它的價值,匆匆一瞥,如過眼云煙,時日一久,大概的印象也變得模糊了。

遇見潑墨作畫的姑娘,就在城門底下的石墩子上,拿起筆,鋪上紙,美就在筆下綻放。也許只有過了出門使勁拍照片,回家使勁刪照片的階段,才能擁有一雙真正發現美的眼睛。

到了古城的第三日,“天街小雨潤如酥”,絲絲細雨自天邊跳躍而下,撲面而來,臉上、頭發上涼涼的、濕濕的,古城的青石小巷瞬間變了一番模樣,細雨微風給古城注入了靈氣,每條巷子都是雨巷,有著丁香般的姑娘。

至大雨將至,雨水打在傘面上沙沙作響,青石小巷,青瓦白墻都享受著雨水的洗禮,雨幕里一切都變得模糊起來,行人減少,天色漸暗,燈火漸明,望著巍然而立的城樓,一時恍惚,竟不知今夕是何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