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江東

我本來想寫被低估的孫仲謀,但是想想這事得從他爹說起……

他爹不就是孫堅嗎?孫堅,江東猛虎,偌大個江東就這一只虎,你想他得猛成什么樣?孫堅確實能打,但未必那么有名。許多英雄事跡還被嫁接在他人身上,比如人盡皆知的“溫酒斬華雄”。

當年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華雄斬了幾員大將之后,囂張得不得了,一直在陣前叫罵。孫堅說我去會會華雄,然后就出去看了看,順便把華雄的頭提了回來。這是“溫酒斬華雄”。

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就想,劉備剛起兵的時候是跟著公孫瓚混,那時候劉備剛剛做到縣官,關羽呢,關羽是馬弓手,就是可以騎在馬上射箭的。張飛是步弓手,那就只能站著。當時我就想,兩軍對壘,人這邊啪出來一員大將,你那邊出來一個馬弓手,你這不等于罵人家嗎?自己也丟不起人啊。十八路諸侯坐在那兒,劉備尚且是個跟班的說不上話,你一個馬弓手能跑到大帳之前請戰(zhàn)嗎?這也太演義了。

擊敗過呂布的不是劉關張,也是孫堅,在陽人。不知道正面交手孫堅能不能打過呂布,但是呂布就屬于那種有勇無謀型的,一直催促大軍連夜趕路,結果弄得三軍上下都很疲憊,孫堅以逸待勞大敗呂布,弄得呂布很氣惱。

再說“三英戰(zhàn)呂布”,也是沒譜的事兒。關羽、張飛也就罷了,你劉備跑出去干嘛啊,一點忙幫不上,人還不夠保護你的。特別是他這兵器,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里說劉備拿的兵器是兩股鐵锏。這個锏,沒尖兒沒刃兒,而且锏作為兵器是出現(xiàn)在唐宋之后。因為那時候冶金技術大大提高,打仗時穿的盔甲已經(jīng)較之前堅固了很多,刀和槍有時候力氣小了,它戳不透,于是才有了锏啊,錘啊,還有金兵擅長用的狼牙棒這類的兵器。就像唐朝的李元霸,岳飛抗金時的八大錘大鬧朱仙鎮(zhèn),還有我記得小時候看《說岳全傳》里面有一回,岳飛智取楊再興,就是先詐輸,然后反手一锏把楊再興戳下馬來。你說擱漢朝末期,人家使的都是刀劍長矛,你拿倆大鐵棒子過去跟人打,這不添亂嗎?

孫堅他大兒孫策,那也是非常地驍勇,人稱小霸王。那時候被稱為小霸王可不跟現(xiàn)在似的,那可不是說你欺負人霸道什么的,你想想歷史上的大霸王是誰啊?西楚霸王項羽啊,正史里唯一一個沒當過皇帝卻享受本紀待遇的人。孫策憑那一桿長槍,跟太史慈一起打下江東這份產(chǎn)業(yè)。不過可惜,孫堅和孫策也是太過勇猛了,才會早早長辭。

這說的好像孫權相比之下就沒什么值得一提似的,三國演義里也是,一直沒孫權什么事,從開場孫權就是一陪襯,一個打醬油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曹操的兒子個個是人中龍鳳,但他看到孫權的時候說了句什么“生子當如孫仲謀!”都說曹操愛才,又會識才,曹操會看錯人嗎?

孫策死的時候跟孫權說,讓他守住江東,那么他就真守住了江東。都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孫權上位之后,很好地繼承了包括父兄留下來的一切,沒有建立自己的親信擠兌老臣。孫策從來都沒說過“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策說的是內(nèi)外事不決都問張昭,你就把周瑜當哥哥就行了。

孫權在位五十幾年,在各代皇帝中也算是時間長的了,在位期間團結群臣,把江東搞得有聲有色。在孫家父子之前江東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其實是孫家父子建設了江東,江浙才能在之后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

孫權知人善用,手下幾代統(tǒng)帥都是文武雙全,周瑜、呂蒙、陸遜。魯肅可能武這方面稍微差點,但是在當時那個時期,也只有魯肅能聯(lián)劉抗曹,所以孫權是很會審時度勢的,該強硬的時候強硬,該軟的時候也軟得下來。

曹軍大兵壓境,與劉備聯(lián)合,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后為了鞏固與蜀漢的關系,把妹妹許配給了劉備。這里面可沒那么多故事,什么諸葛亮臨行給了三個錦囊,什么“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就是古時候很正常的軍事政治手段,通過結親鞏固兩邊的合作。三國志里對這段的描寫只有八個字,連孫尚香這個名字都是后來民間給加上的,正史里就沒出現(xiàn)過孫夫人的名諱,更沒有那么多曲折。

東吳得以延續(xù)那么多年,靠的真不是天險,說起三國人們常覺得東吳占的是地利,但其實江從來不是有力屏障,魏吳之間的大戰(zhàn)都是在合肥打的。東吳鼎立于三國,靠的就是君臣一心。

不過這君臣一心,來得并不容易。當時三國內(nèi)部都不太平,魏國是士族與寒族之爭,曹操出身寒族,又是法家,他希望建立的是一個依法治國的新秩序新社會,而士族代表的是傳統(tǒng)門閥的利益,走的是儒家路線,曹操生前極力打壓門閥,臨死前又不得不叮囑曹丕,妥善處理與門閥間的關系。蜀國就更是如此,派別林立,所以臥龍鳳雛足智多謀,五虎將軍萬夫不當,可是蜀國卻未得天下。吳國也是這樣,孫家雖是吳郡人,起家卻并不在江東,而且又非名門望族,江山全是靠孫堅孫策兩代親手打下的,與當?shù)貍鹘y(tǒng)士族發(fā)生過激烈矛盾,于是孫策被刺。孫策臨死前,將位子傳給了孫權,其實孫家還有個孩子,小弟勇武異常,像極了孫策,大概孫策當時已經(jīng)想明白了,靠武力能夠打下江山卻很難守住江山,所以才會選擇孫權,孫策說橫槍立馬縱橫兩軍,你不如我。知人善用,廣開言路,我不如你。

孫權上臺后,為了維護內(nèi)部,協(xié)調各方利益,做出了很大讓步。甚至將權力適當下放,為了緩和以皇室為代表的僑郡勢力與江東世家之間的矛盾,大量啟用了以吳姓四家為首的傳統(tǒng)士族子弟為官。其間也有不少內(nèi)部斗爭,不過至少孫權在世時還算和諧。這就有點像現(xiàn)在的股份制公司,把股權分發(fā)下去,就讓所有的股權持有者都與公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此東吳的利益就是江東的利益,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只能上下齊心同仇敵愾。

三國演義里說的東吳好像除了周瑜,就再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小時候看有一段,說甘寧率百騎沖擊曹營如入無人之境。我當時都驚了,這種事不是只有關張趙馬黃敢干嗎?你一東吳,還能有這樣的將軍?而且,很多人印象里好像東吳很小,三國中東吳實力最弱。天下十四州,魏國占了十州,蜀國就一個州,東吳其實有三州。

再說蜀與吳之間唯一的一場大戰(zhàn)。關羽死了以后,劉備急于為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兵進攻東吳。三國演義里說的那個厲害,勢如破竹無人能敵,蜀國幾十萬大軍步步為營,好不壯觀。最后陸遜火燒連營,劉備白帝城托孤。首先這人數(shù)就夸張了許多,夷陵之戰(zhàn)蜀軍出動大概三四萬,吳軍五萬左右,沒有演義里說的陸遜奇謀奇謀以少勝多。再就是綿延七百里,我個人覺得有點夸張,即便真是七百里,也是因為劉備戰(zhàn)略失誤,放棄水軍,單以步兵為主,東吳利用地形故意將蜀軍擠壓成長長的一字型,才造成所謂七百里的局面。蜀軍潰敗之快,令人始料未及。以至于當時的曹魏有過一場大辯論,一邊主張助劉滅孫。曹丕當時也有顧慮,曹丕的皇帝之位是漢獻帝禪讓來的,曹魏一直自稱正統(tǒng),孫權曾對魏稱臣,曹丕想我剛給人封了一個吳王,我轉身就幫人滅了我的封臣,有點說不過去啊。于是王朗,就是傳說里兩軍對戰(zhàn)說你們也不用打了,我出去跟那諸葛村夫理論理論結果被罵死的那個王朗,實際上王朗官至司徒,還是后來的大外戚,司馬炎的姥爺,從沒上過前線,一直頤養(yǎng)天年得以善終。反正當時王朗就說,要不咱誰也不幫,坐山觀虎斗,等他倆兩敗俱傷以后咱順手把倆都收拾了這多省事,最后曹丕就聽了王朗的,按兵不動。沒想到,蜀軍沖上去一敗涂地。曹丕這時候想起抄東吳后路來了,陸遜前腳打跑了劉備,后腳又擊退了魏軍。本來是對魏國那么有利的一個局面,結果只成就了一個陸遜。這個陸遜,就是前面說的江東本地士族。

三國演義里寫得特別簡單,好像諸葛亮一死三國很快就都完了,就馬上晉國一統(tǒng)天下,戰(zhàn)爭結束了。其實諸葛亮死后,三國還維持了好一段時間,特別是東吳,魏都亡了,都被司馬家篡了,東吳還在呢,如果不是自己家里出事,說不定還能再堅持兩年。孫權之后吳國的宮斗戲太過了,包括孫權老年也曾犯過古代很多男人常犯的錯誤,想要廢長立幼,逼得陸遜泣血上書。

總的來說,東吳在當時是起過大作用的,三國鼎立也可以說是南北對壘,以吳蜀之兵對抗中原雄師。在這里面孫權絕不是個打醬油的,有勇有謀。孫家父子有個很倒霉的地方就是,自己的英雄事跡都常被羅大師套用在其他人身上。比如說人盡皆知的“草船借箭”并非孔明所為,那是孫權干的。演義里還什么軍令狀,三日之內(nèi)不造出十萬支箭軍法處置,周瑜沒那么小心眼,赤壁之戰(zhàn)孫家還需跟劉家結盟,殺了孔明,這盟還結得成嗎?孫家父子三代都被低估了,吳軍戰(zhàn)斗力也被低估了。

孫權的世界遠比故事里精彩得多。東吳和孫家在小說里變得不那么重要,全拜羅貫中所賜。羅貫中主要是為了維護文學美感,強調人物對立,以便使讀者產(chǎn)生更大的共鳴。中國自古就是有情懷的民族,比如說明君情結、賢臣情結以及俠客情結。明君體恤人民,賢臣整頓綱紀,再不行還有俠客替天行道,劫富濟貧。在羅大師筆下,正好應了劉備、諸葛亮和關羽。與之相對的,當然是漢賊不兩立的曹操,于是戲劇沖突足夠了,小說也漸漸把正史變成了正與邪、忠與奸的對抗,那么不正不邪的東吳當然就被慢慢邊緣化了。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