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桃花源記》第三段,看看我有多慢吧!
我依然把精力放在朗讀上,第三段看上去很枯燥,其實內里有乾坤,需要細細體味。這次我們有三種角色可以嘗試,漁人、村中人、還有說書先生。前兩者各有幾句,細細體察之下,人物內心的復雜情緒學生是能夠體會得到的,但是體會出來訴諸聲音就有難度了。最后我們落實一件事:我們扮演說書先生,為遠道而來的眾酒客講一段故事,用我們的聲音感染他們。情境一提供,孩子們就讀得抑揚頓挫,緩急有致了。
但我依然不滿足,把范圍縮小到“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上,這里面有個漫長的過程,都被作者一筆帶過了,先問孩子們,作者為什么不娓娓道來,這里面的內容很精彩的。孩子們馬上理解了,這雖然是給躲在桃源中的人講,可我們是說書先生,我們的聽眾都知道,所以不寫。好,第二個問題,不寫是不是意味著這段歷史不重要,學生意識到不是,所以這三句話里面藏著幾世的滄桑,藏著復雜的情緒,特別是經歷這些歷史的人,回望來路的戰亂殺伐,心中更是百味陳雜。后來學生讀得好極了,壓著聲音,放慢速度,到最后一句的時候特別凝重,仿佛心上壓著一塊石頭。兩個班讀得都特別好,而且是齊讀。再次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既然如此,這個故事里還藏著哪些我們沒有發現了的情緒呢?我開始設問:你作為讀者,從頭到尾,你都產生了那些復雜的、變化的閱讀感受,我希望他們把自己的生命體驗細化,希望他們把文字讀到心里。學生批注完了之后回答,生成了相應的板書。11班做得更好些,課文內容豎排,整個黑板就放下了。看上去更加一目了然。
落英繽紛——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屋舍儼然——設酒殺雞——乃不知有漢——辭去——處處志之——詣太守——遂迷——無問津者
異——奇——急——喜——羨——暖——惋
——惜——厭——恨——樂——悵
小結:我們的情緒體驗和漁人的情緒體驗基本一致,什么地方開始分裂了?——離開桃源后。前面是一個“好讀者”和一個“好漁人”的對話,后面是一個“好讀者”和一個“壞漁人”的對話,留個問題,作者想借著漁人的轉變告訴我們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