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16(上)

在簡書寫下第一篇文章至今,將近三年。 今年六月加入簡書,由用戶變成員工,這半年過得特別快。

每周至少寫出一篇文章是最佳狀態,哪段時間太久沒更新,就證明那段時間忙得不可開交。好比三到六月,實習的同時兼顧畢業設計,還接了 freelance 工作來幫補外地生活的高開銷,全然顧不上寫作。沒有思考的時間,長此以往不是好事。

畢業前的這一年,四處奔波,幸好如愿以償,又明確了自己的職業定位。下半年迎來轉折,整個人的生活狀態有了極大改善。

簡叔提到,今年簡書做到了內容多樣性,官方專題的運營、各領域簽約作者入駐等等有聲有色。這些改變,都使得原來文藝、小眾的品牌風格亟需調整,要朝著年輕活潑、去文藝、包容性更強的方向逐步改變,跳出瓶頸。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現階段也沒有 rebrand 的精力和打算。于是,最先在運營上嘗試,因為不用發版、可以馬上看到數據。例如嘗試將 banner 換成矢量圖形、更多彩的風格,結果用戶不僅沒有反感,點擊率上還有了明顯提升。隨后,微調品牌色、style guide 等等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在每次版本迭代里逐點逐點改。

從 app 到網站,幾乎沒有大塊底色、沒有卡片式語言和陰影。雖然它們都對分清層級有利,但壞處也擺在眼前——這讓界面顯得零碎,分散注意力,卡片就尤其浪費空間。這時候,首先保證可用性,不優先引入更多樣式來解決問題,不為追逐特別而固守某些設計。當看到潮流在變,風格的獨特性自然襯托出來。關鍵和挑戰是,定義清楚這些理念并落實。

另外,節日開屏開始常態化,即將還有商務和策劃的展示網頁。品牌開始攀升,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是提升品牌黏性、情感化的時候。

新網站開發的最后階段,因為人手緊張,我有機會幫著做一部分前端工作。接上開發環境,所有設計還原自己調、缺省的模塊和頁面直接補,效率幾倍地提升。

呆過的規模大的設計團隊,往往有設計走查環節,即把界面中不合理、還原不到位的情況整理成文檔交由開發同事調整。在 web 項目里,相比給出「這里移幾個 pixel」「那里的位置要調一調」的意見,我選擇打開 Inspector、調到滿意后寫出具體細項,但跨部門的合作,效果無法保證。到后來,我嘗試在交付設計稿時用更工程化的標注方法,也依然避免不了設計、交付、開發、還原、再檢查的一連串過程。

或許因為 HTML/CSS 跟最終呈現效果直接關聯,上手很快。一接上開發環境,簡單的模塊和效果可以用 HTML 原型對接,這時,設計還原這件事就不復存在,時間甚至比原來設計加交付還短。

一方面,少一個環節就是效率的倍數提升;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產品設計不會靜止不變,遇到時間跨度大的項目,開發過程中需求變化的事時有發生。因而不追求完美狀態,隨時迎接變化,這更需要效率的配合,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值得嘗試的方向。而掌握一定技術基礎,也有益于衡量開發成本。埋頭做容易忽略思考,這是一大挑戰,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在體驗角度看問題;另外明確分工就更為重要,這跟每個團隊獨特的人員配置掛鉤,外人很難參考。

有朋友感慨,以前想去的公司,現在工作兩年后依然去不了。一直做業務相關的設計,不斷優化已有功能、提升各項轉化率,但這些在作品集里擺不上臺面。似乎是現實,但細想就覺得有蹊蹺,什么項目會脫離業務?是一些明星公司給人錯覺,還是這些業務導向的設計很難體現在作品集里?

尤其在當下,用戶界面設計行業已經提升到較高水平、開始規范化,交互范式成熟固定、面臨同質化,in-house 設計師再難在純粹的交互體驗、視覺美感上拉開差異。

之于其他崗位,設計師負責平衡業務需求和用戶訴求,有體驗角度的意見,同時腦里裝有大量界面組件和樣式,快速做出高保真可交互原型。作為連接業務和開發的中間人員,理解業務、敏捷設計,就成為 in-house 設計師更重要的價值。

短時間內可以做到七八十分的設計,如果達到九十分要花數倍時間,就選擇以后再提升。一年前我不能接受這個想法,認為一直做七八十分的設計會令自己標準下降。實際上,標準取決于自己,發揮也不會有太大波動,反而把握大方向、快速得出反饋和結論更為關鍵。

不糾結于 10% 的提升,將注意力集中到 10 倍的改進上去?!匾臅r候,忘掉「交互強迫癥」,去挖掘業務上的瓶頸,才能找到 10x 的改進點。

——《交互設計不受追捧,產品經理就混不下去了?》

產品設計也同理。關注最核心的部分,而不是糾結那些模棱兩可、甚至不能帶來反饋的設計。


下篇 →

新的一年,簡書期待有視覺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加入,和我們一起打磨產品。有意望簡信聯系,或郵件至 liuyingteng@jianshu.com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上篇談了我對設計師運用數據的意義的第一個思考:數據能夠促進溝通合作。詳述了數據如何解決溝通中“語言”、“角度”和“...
    知已知已閱讀 489評論 0 1
  • 過去一年總共讀書22本,加上其他雜七雜八以及未讀完的書籍,可能有二十五六本,完成年初所定的每月最少一本的目標。所讀...
    Ronie閱讀 599評論 5 5
  • 2016年,23歲的我,懷著對北京的憧憬,向往,熱衷,一個人拖著行李箱走出華北理工大學的校門,闖進了北京城,我的狀...
    胖貓眼中的胖虎兒閱讀 273評論 0 0
  • 還有10個小時就和2016年告別了!迎來2017年。 此刻給自己這一年做個總結也不晚。算是對過去一年的告別。 這幾...
    品牌人大可閱讀 646評論 2 51
  • 匆匆那年 這篇文章,感覺那時的我像是一個小孩吃到了期盼已久的糖果果,好奇心得到滿足,并且也體會到了糖果的來之不易,...
    袁慎建閱讀 1,293評論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