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東漢末年皇族最有威望和機會成為皇帝的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東漢皇室看起來好像只有被挾持的份,其實不然,東漢皇室宗族里從靈帝開始,出了三個州牧,分治天下大州,分別是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此三人治下均為天下名州,幾乎占了天下大州一半,但最后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分崩離析,看一下東漢末年的這些漢室皇族們,怎么就握有土地,卻不能像劉備一樣,振興起來漢家天下。

漢家三牧

1 歷任高官 求放州牧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是東漢魯恭王的后代。劉焉年輕的時侯在州郡任職,因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職,后來因為老師去世而離職。跑到陽城山,講學教授,后來又被推舉為賢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這篇先說一下幽州牧劉虞,劉虞此人,有政績,有美名,得人心,善于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如果說,東漢末年,除了漢獻帝外,東漢那些在外的皇族們,誰是最有威望,也最有機會成為皇帝的人,非劉虞莫屬,但他忠于許昌獻帝,竭力推辭,最終作罷。劉虞治理地方是把好手,又深得人心,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民心,可惜武略實在太差,甚至有種宋襄公的迂腐,最終被公孫瓚所害。

那就來看一下這個如此得人心的幽州牧劉虞。

幽州牧 劉虞

1 ?累遷幽州 復為宗正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后,劉虞父祖均為高官,劉虞年輕時候先舉孝廉,從縣曹小吏開始做起,善于處理事務,升為郡吏,最后累積政績,升遷為幽州刺史,在任期間,善于處理民族關系,因此在北方的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外族中間,有崇高的威望,這些外族隨時朝貢,不敢侵擾,因此幽州百姓傳唱歌謠贊頌劉虞的功德。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肆虐,政府征召官吏,安撫地方,此時黃巾軍攻破冀州郡縣,此時已經因公事被免官的劉虞又被征召,被朝廷任命為甘陵相,前去安撫甘陵,沒想到劉虞去了以后,以身作則,勤政愛民,甘陵大治,于是不久又升為宗正,掌管皇族事務。

2 ?復回幽州 平息叛亂

中平四年,漁陽張純與張舉勾結,引誘遼西烏丸首領丘力居等,發動叛亂,劫掠薊中,自稱將軍,劫掠吏民,攻擊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到之處,破壞嚴重。烏桓首領丘力居等率兵擄掠青,徐,幽,冀四州,公孫瓚被派去征討叛亂,最后也招架不了,不能平定。

此時朝廷想起來劉虞了,劉虞原來做過幽州刺史,而且深得人心,名聲在這些外族中,特別

的好,肯定能安撫好這些少數民族,于是讓劉虞去做幽州牧。

劉虞到了幽州以后,廣布恩澤,派遣使者到反叛的胡人中,曉以利害,勸降歸附,并且懸賞

張純,張舉的頭顱,烏桓丘力居等人聽說劉虞做了幽州牧,非常高興,一個一個的絡繹歸降,

這中間公孫瓚嫉妒劉虞有功,截殺歸降使者,使者得知情況后,從其他道路去拜見劉虞,可

見劉虞得多得胡人之心,要是放到現在,直接任新疆西藏云貴川等省委書記,肯定能處理好什么這獨那獨的關系。

胡人既然投降,劉虞于是罷兵,只留公孫瓚率領步騎萬人屯在右北平,張純見大勢已去,于是拋棄妻子,逃入鮮卑,被其手下王政所殺,首級送到劉虞處,張舉下落不明。劉虞也因為平定叛亂的功勞,被漢靈帝封為太尉,位列三公,襄賁侯。

此后劉虞從開放上谷的市場與外族交易及開采漁陽的鹽鐵礦取得收入,令百余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大得人心,幽州大治。

東漢十三州

3 拒絕稱帝 忠于漢室

等到董卓專權,又加封劉虞為大司馬,關東群討伐董卓,董卓劫持皇帝西遷,又加封劉虞為太傅來籠絡,只是因為戰爭,道路阻絕,詔命沒有達到。

此時少帝被董卓劫持,關東群雄,尤其是袁紹和冀州牧韓馥商議,認為皇帝在董卓手里,大失人望,想另起爐灶,此時劉虞有聲望,有名聲,得人心,又是漢室宗親,準備一起立劉虞為帝。

于是派遣使者去跟劉虞商量,劉虞死活不愿意稱帝,見稱帝不肯,又讓劉虞來領尚書事,以便按照漢家制度來封賞官員,劉虞還是不肯,眾人無可奈何,只好作罷,劉虞雖然不肯稱帝,但任然跟眾人一起聯合起來討伐董卓。

這大概是三國史上最能名正言順,最有機會的的稱帝吧,可惜當事人不愿意。

4 ?討公孫瓚 兵敗被殺

劉虞此人,治理地方,處理少數民族關系是把好手,深得人望,文治方面實在是沒得說,治下幽州,放眼天下,也沒幾個能比的,但在軍事上,實在是天差了,差的沒邊。

早在劉虞復回幽州之前,公孫瓚以遼西小吏出身,已經混到中郎將,討伐二張的叛亂,劉虞復任幽州后,公孫瓚受劉虞節制,二人一文一武,配合倒也挺好,然而公孫瓚整飭軍事,有點驚擾地方,又有異心,跟劉虞想要的地方安寧,仁政正好有所沖突,最主要的還是整飭軍事得花錢,要人吧,劉虞就這些家底。二人開始出現矛盾。

公孫瓚

原來,被李傕郭汜劫持在長安的漢獻帝,想要東還,擺脫二賊,劉虞的兒子劉和此時在獻帝身邊做侍中,被獻帝派去找劉虞,讓他派兵接應。劉和經過袁術的地盤時,告訴了袁術此行的目的,沒想到袁術別有用心,想要結援劉虞,因為劉虞在幽州,距離袁紹近,就扣留了劉和,另派人說要一起跟劉虞派兵西去迎接天子,讓劉虞派兵前來,由劉和率領向西去。

劉虞果然派遣了數千騎兵到袁術那里,但公孫瓚知道袁術有異志,不想讓他派兵,劉虞不聽,公孫瓚怕袁術埋怨他,于是也派遣了他弟弟公孫越率領千余騎兵到袁術那里,結好袁術,并且建議袁術扣留劉和,把劉虞派的騎兵據為己有。因此劉虞,公孫瓚仇隙更大了。

不久劉和逃脫北上返回幽州,不想又被袁紹扣留,此時公孫瓚正因為弟弟公孫越的死,在跟袁紹大戰磐河大戰,而且被麴義屢次擊敗,公孫瓚敗后,仍然不甘心,退回薊州,在薊州大城旁邊筑小城,跟劉虞相近,二人互相怨恨。

劉虞擔心公孫瓚兵變,決定先下手為強,率兵攻襲公孫瓚,但卻告誡士兵只要殺公孫瓚一人,不能妄殺,又被手下告密,劉虞本身不通軍事,手下兵將沒有戰斗力,反而被公孫瓚手下人,雖然人少,卻善于作戰,拼死一搏,打的大敗,劉虞敗逃居庸,公孫瓚率兵攻下居庸,俘獲劉虞,返回薊州。

此時董卓被誅殺,天子派遣使段訓來增封劉虞封邑,都督六州,公孫瓚卻借此機會污蔑劉虞想要稱帝,脅迫段訓斬首劉虞。并送首級到京都,半路被劉虞的故吏尾敦劫走安葬。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百姓都痛哭流涕。

白馬義從

劉虞死后,其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將鄒丹戰于潞河之北,斬殺鄒丹,袁紹又派劉虞子劉和,麴義與鮮于輔合兵,破公孫瓚于鮑丘,有白馬義從也不行。

劉虞在幽州深得人心,公孫瓚俘虜以后,也要假借皇帝詔命才敢殺害,死后首級被手下劫走安葬,百姓痛哭,部下起兵報仇,最后竟被封為都督六州人物,如此人物,三國也只次一號吧,可惜軍事才能實在太差,又無大志,能做太平時候一州牧守,剛剛好,可惜生在亂世,如此不知兵,實在是沒有辦法長期立足,換做劉備,有如此局面,早馳騁天下了。

最后用后人陳普的詩來結尾吧:“曲蓋華旗起益荊,幽州臣節獨分明。漢家福分無周旦,天遣忠賢不習兵。疽潰中平甲子年,蒲蠃桑椹亦蕭然。幽州別是神仙土,谷石人間三十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