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有人發表文章說,網絡社交使現實社交變得淡化,人與人之間變得愈加疏遠了,多么希望人們能夠多多放下手機,重拾些沒有只能手機時的生活方式。
我思其利弊,先說益處。
它確實令人們的距離“變近了”。兒女在異地工作,父母想念兒女,若是在古時候,可能就要傳信,當時交通不如現在發達,也沒有像汽車這樣便利的交通工具,就算它近一些,寄送到兒女那兒,要一周的時間,兒女看到后回信報平安,且自然不可能當天發出……算下去,少說半個月才能看到兒女的回信,如此之久,不是得等得花兒都謝了,戰亂時更是“烽火連六年,家書抵萬金”,想知道都沒有法子。
而如今,不過是秒秒鐘的事情罷了,動動手指,滴滴兩聲,看看幾眼便知道了。
至于弊端,不在乎就是,一家人明明圍坐在一起,一個個癱在椅子抱著手機,時刻好像都業務繁忙似的,又或者一個大家庭難得大團圓,可笑的是家常、近來如何一句不聊,仿佛眼中只有手機,老人看著,也只能搖頭。
然多少老一輩或從中破縛而出的人看不慣這一現象,做文章諷刺它,提醒人們不要把手機當成命根子。文章不少,看的人也不少,但是踐行的人,恐怕只有寥寥數人。
我也做不到,所以我進一步想說,你們就如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看不順眼就抒發自己的感懷,但時代不同了,在此借管虎先生在作品《老炮兒》上的一句話:你看不慣這個世界,其實是因為,你已經看不懂這個世界。
這一現象或許是信息科技時代的反應,新的時代來臨,人們有了新的生活方式,處處要用到手機,根本離不開它,也使人們的生活變得便利,于是就甘愿被手機牽著走了。
而我,在被牽著走的同時,一面責怪自己自制力不夠,另一面感嘆生不逢時,要是能夠早生個幾十年乃至更早,我讀的書一定比現在多的多,思考也一定比現在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