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公文材料寫作的人都曾有一個疑問縈繞心頭——如何快速提高公文材料寫作能力?
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能夠在學習公文寫作的道路上不受人惑,方向堅定,輕裝上陣;否則,思想容易陷入迷茫,瞻前顧后,徘徊不前。
為了便于認識理解,我們按照析研文章的思路,把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子問題:一個是如何提高公文寫作水平,即:怎樣學習公文寫作;另一個是如何增強學習效果,即:怎樣快速達到寫好公文的目的。
前者是關于公文學習方法的問題,后者是關于公文學習效率的問題。
很多同學覺得:自己寫出來的公文材料質量不高,領導不滿意,主要原因就是公文寫作方法掌握得太少,不能靈活運用各種寫作技巧表達思想,滿足領導意圖和要求;只要把更多的寫作方法學到手,寫作水平就提高得越快。在學習公文寫作的過程中,把個人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寫作方法技巧上。
我們不妨把這種觀點和做法稱作“唯方法主義”。
在很多情況下,所采用的方法確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動的效率,更好的方法就意味著更高的效率,“方法”與“效率”之間時常可以劃等號。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就比雕版印刷術大大地提高了書稿印刷效率,蒸汽動力就比人力、畜力等原始動力加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發送電子郵件要比普通郵政信件快得多…
但把“唯方法主義”用在學習上就得打個“?”了。
為了提升學習工作的效率,不少人在手機里安裝了諸如“得到”“簡書”“在行”等各種自我提升類APP,微信里關注的也是諸如“分答”“知乎”“TED演講”等公眾號,書架上擺滿了《XX天改變自己》《如何克服XX癥》《XX力》……一天到晚于學習各種方法:今天學習番茄時間工作法,明天學習畫思維導圖,后天又開始吃“青蛙”,大后天又開始執行“GTD”了,生怕分分鐘就會被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拋棄。他們腦海里都堅定一個信念:他們和“牛人/大神”的之間差距就在于“神技”。那些“ 牛人/大神”們一定掌握著不為己知的方法技巧,只要自己通過“勤奮努力”把這些方法技巧學到手,有朝一日必定也能夠位列仙班。
更有一些可惡的知識網紅、網絡大V看準了“粉絲”們的這種心理,為了圈住粉絲、神化自我,把自己學習成長的過程和方法故意講得玄虛奧妙,以此保持與粉絲之間的距離。就像一位朋友說的那樣:他們爬上去之后,就把梯子抽調,藏起來,然后揮著胳膊對你說:你看,我就是這樣飛上來的。這也讓我想起了古代帝王,登基后立馬開始大肆神化自己。明朝皇帝朱元璋本是草根農民出身,但他不能讓底層民眾覺得勞苦大眾也有機會當皇帝,就謊稱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有兩條龍隱約盤繞其身左右……
前幾日,在微信公眾號看到一篇文章《看過15XX本書后,才能發現的XX秘密!》,因為之前專門學習研究過讀書方法,再加上這篇文章的名字又這么牛B,就打開草草瀏覽了一下。文章大致內容如下:
讀書是一種通過積累提高自己的方式。
(文章開頭的觀點還算正確、正常。)
那些通過讀書走向成功的人,都是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提取到了其中的密碼。
(開始把“讀書”這件事神秘化了。)
XXX正是通過多年的閱讀發現了這些閱讀上的誤區,當他自己突破這些誤區之后,成為閱讀領域的專家、意見領袖,幫助無數人解答閱讀上的困惑。
(緊接著把這位“大牛”神化了。)
XXX碰到過這樣一位姑娘,她的職業就是讀書。她指著慢慢一本的讀書筆記說;“我真的不確定,自己會不會讀書?”
XXX一聽就知道她存在的問題。
(進一步提升“大牛”的神秘級別。)
如果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么永遠也無法抵達終點。
(來一碗“雞湯”鼓勵你行動起來。)
點擊下圖購買,找到正確的讀書方式。
(最終目的出現了。)
看完后,有些氣不過,就跟文章作者死磕上了。(我很懷疑,文中的XXX根本就是文章作者本人。)
我留言:看到最后才發現,原來是廣告。這不就是只等拿干貨的知識獲得方法嗎?文章中不是正好批判過的嗎?怎么自己打自己的臉了?!不懂耶!
(這條留言沒有入選精選留言,原因——你懂得)
作者回復:不是干貨,就是告訴你怎么看書是不對的,如果你也是這樣錯誤的看書方式,教給你怎么改正。
我留言:好吧,只是我的讀書方式正確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想撩撥他的情緒。)
作者回復:那恭喜啦,很厲害!
(可惜他沒上當。)
我留言:厲害稱不上。只是如何讀書,怎樣才算正確的讀書,實在算不得一個秘密,不覺得需要這么神化它。
(那就單刀直入吧!)
作者回復:只是想讓一些人可以不因為讀書這件事情而太過于焦慮而已。
(這是真的么?!)
我留言:好吧,希望如此吧!
(人家的境界都這么高尚了!我無言以對。)
復雜的本質是簡單。真正的學習(讀書)方法總是簡單明了的,而學習效率天然容易披上神秘的外衣。就像那個流傳已久的寓言故事一樣,真理總是赤身裸體,羞于見人,而謊言卻總穿著真理的外衣,四處招搖撞騙。
要回答:“怎樣學習公文寫作”這個學習方法問題不需要過多的文字——勤用眼、勤動手、勤動腦。用眼,學習寫作理論知識;動手,練習寫作方法;動腦,思考總結提高。
要回答:“怎樣快速達到寫好公文的目的”這個學習效率問題也不需要過多的文字——“勤”字當頭。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決定效率的只是你的勤奮程度。
由此可見,“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兩者有一定關聯,卻并非完全一回事。
一味地沉迷于“拿方法來提高效率”,極有可能“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