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寫作的意圖,基本隨著不同時期流行的信息交流、分享平臺的更迭而改變。
開始課堂之外的寫作,應該是07年的時候。那會兒盛行博客,同學們喜歡通過寫日志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各自的生活和感受,也談不上文筆優美,大多算是記流水賬,或者青少年常有無痛呻吟。那時候的寫作,主要是滿足一種被關注的渴求,加好多的博友,熟的、不熟的都有,看著博客的日訪問量的攀升,竟會有一種莫名的虛榮。
隨后微博的出現,將這種被關注的渴求推至一個新的高度。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影響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大部分已經耐不下心去閱讀長篇大論的博客,更偏好圖文并茂且信息濃縮度更高的微博。有人說這是文化的退步,但不可否認它確實加快了大眾信息的獲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40個字符的限定,也無形地提高了自己語言概況能力(各種長博文生成器則相提并論)。曾經有一段時間,喜怒哀樂都會通過微博宣泄,從與博友的互動中尋求慰藉,以填補內心的空虛感,現在看來不免有點矯情。
微信朋友圈的異軍突起,成為了現階段文字信息交流平臺的佼佼者。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不會隨便向他人述說內心的想法,隨著閱歷的增長,日常的喜怒哀樂已少在通過朋友圈等網絡途徑表露,更多的不便公之于眾的內心想法轉而通過日記本來承載。此時的寫作意圖已不再是為填補內心空虛而“嬌柔做作”,而是逐漸地變為夜深人靜時對內心的探聽。由于日記本是“對內不對外”的文字載體,所以書寫時不會太刻意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類似“吾日三省吾身”的方式,剖析自己處理日常事務時作出決定的對與錯,從而約束和規范自己。
無論是最初的為了滿足被關注的渴求,還是現在內心想法的“復刻”,都有一個共同點——記錄。時光荏苒,記憶已開始變得依稀,通過翻看承載著心路歷程變遷的載體,過去發生的事一幕幕在心頭重現,你會詫異自己當時竟然會有這樣稚嫩的想法,你會遺憾曾經做錯的選擇,但更多的是會為跌跌撞撞之后終于成就現在的自己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