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簡書作者小鹿快跑09在簡書更文一篇:《知識付費這兩年,我花5000元買的4個教訓》(原文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008ad6673167),這篇文章迅速躥紅社區,關注度暴增,羨煞無數簡書日更作者,閱讀人數10w,打賞就有122個人。
這還不算,更大的驚喜在后面。7月23日,田寶談寫作專題的作者田寶特意對小鹿快跑9進行了專題采訪并撰文發表在簡書社區。7月24日,無數知識達人都在使用的云筆記軟件印象筆記對這篇文章進行了轉發。
估計這篇文章的關注度后續會再上一個新臺階,影響依然在不斷地發酵。曾經,簡書作者浵浵的媽媽一篇《2016——自律改變我的人生》經印象筆記轉載,同樣創造了一篇文章近10w的閱讀量。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總結了花5000元買了四個教訓,分別是:
教訓一: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勤奮。
教訓二:花時間多讀經典,不要為無知買單。
教訓三:很多道理早已經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詞蒙蔽。
教訓四:不要變成知識的囤積者,而應變成知識的行動者。
最后的結論是:你必須一條條結合實際去行動。
只有行動,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只有行動,才能改變自己的知識焦慮。
只有行動,才能產生屬于自己的道理。
知道了太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直為別人的道理付費,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讀者“牛糞茶壺”評論說:“這篇文章太好了!終于有明白人說真話了!......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不要讓那些頭腦發熱的人再浪費青春浪費錢了,那些學了就忘,自己真正理解真正做出來的才是真會的。背下來白瞎,做出來才是真,警醒吧。"
作者道出了大實話和硬道理,說出來無數知識渴求者的內心困惑,所以我猜想這是這篇文章這么受讀者歡迎的根源所在。
這四條教訓都是作者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條條都是硬道理,經得起實踐檢驗。今天我專門來談談其中的第三條教訓:很多道理早已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詞蒙蔽。
作者在文章談到:
隨著付費課程的出現,你會發現新的名詞越來越多,比如:成甲的《如何靠知識管理獲得爆發式成長》里面提出的“臨界知識”概念,你事實上就會發現它就跟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換湯不換藥;
周永帆的《記日記,一個小眾成長的利器》,小眾成長不就是比較少數人使用嗎?
蘭啟昌的《如何用成長型心智實現你的人生跨越》,成長型心智就是積極主動思考模式。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新名詞?當然是為了營銷所需,人都是好奇的,也都是喜歡新鮮的,如果跟以前的道理一模一樣,我為什么還要聽你的呢?
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個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早已存在并且不會變化的。你只要抓準了幾條核心的,就已經夠你行走江湖幾十年。當然你也完全可以自己鉆研透徹之后老酒換新瓶,用來忽悠新的消費者。
經過最近閱讀《好好學習》、《學習之道》、《與時間做朋友》這幾本書,我同樣發現了這幾個新名詞“臨界知識”、“普世智慧”、“綠燈思維”、“元認知”、“理性思維”、“軟區域”等新名詞,其實這幾個名詞的核心意思是一樣的,它們的本質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即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實踐論的具體應用。
元認知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提出。它是一種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能力。元認知要求運用大腦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充分挖掘各方面的信息,深入問題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得出客觀真實的結論。這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
元認知,也就是成長型心智、理性思維模式,從積極正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打破慣性思維和直覺思維。
我們的老祖宗就告訴我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福是禍還不知道呢?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同樣是半杯水,具有積極正向思維模式的人看到后就會高興的說,哇,太好了,還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悲觀消極的人看到后就會說,哎,怎么只剩半杯水呀。心智模式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不同。
再比如,如果你剛開始學打保齡球時,一個人對你說:“太棒了,居然一下子擊中八個球瓶!”另一個人說:“太可惜了,你居然漏掉了兩個。”哪一種回應會讓你心情更好,更有斗志繼續學習呢?答案顯然是前者。因為前者是積極正向的思維模式,傳遞出來的是信心和力量。
《沉思錄》中有一句名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寫過這樣的經典語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磫栴}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必然也不同。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懶于去主動思考。絕大多數的人是憑借直覺和經驗思維去做事情,缺乏真正理性深入的思考。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為什么95%以上的人都是低品質的勤奮者。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曾經說過這么一句經典的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這里所說的真正的思考事實上就是一種元認知的思考,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能力。
針對這個問題,下面我將介紹四個方法來幫助大家了解如何通過日常練習來提升元認知能力。
一、冷靜思考1分鐘
遇到事情靠直覺或慣性做出反應還是冷靜思考1分鐘再做出反應對絕大多數人來講,直接影響著事情能否得到妥善處理;而對競技者來說直接決定輸贏。
喬西·維茨金在《學習之道》這本書提到,競賽者輸贏之間的距離是很微小的,有很多辦法都能將勝利從失敗的手里奪回來。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是可以轉敗為勝的。
具體可采取策略如下:做二到三個深呼吸、在臉上拍點冷水或者快跑50米,就可以趕走壞情緒,回到冷靜狀態。
喬西·維茨金在文章中寫到,“思維靈活性是最重要的,也最需要不斷提高的克制,我自己也在不斷尋找新方法,讓自己在心理上越來越刀槍不入。當感覺不舒服時,我的本能不是要避開這種不舒服,而是淡定的對待,當受傷時——這是武術生涯中經常發生的,我盡量不吃止疼藥,而是努力將疼痛感轉為一種積極的感受?!?/p>
”在行為訓練中,首先,我們要學著心平氣和對待一切已發生的事,之后我們要學著將這些事情為我所用,最后我們要學著做到完全自給自足,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地震,這樣,我們的思維過程可以自己創造突破性創新想法,而無須通過外因刺激?!?/p>
切記,遇事先深呼吸,冷靜思考1分鐘。
二、模擬預演
對于比較重大的工作任務,我們堅持底線思維,考慮一切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事先做出詳細的預案,并在腦海中模擬真實的畫面,比如舉辦新聞發布會,突然有記者提出刁鉆古怪問題,理智地思考如何應對。這樣詳細地設想,相當于在對自己未來可能會有的舉動進行預演,經過這樣的元認知思考,在事情真正發生時,我們就不會驚慌失措,能有效避免更壞情況的發生。
三、大量閱讀。
查理芒格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
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僅能擴充知識儲備,更能在思維方式上給予我們啟迪。除了從不同學科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讀一讀先哲們的思想著作,從中獲得啟發。堅持讀書也是提升理性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法寶。
四、寫反思日志。
通過寫反思日志,對自己工作生活中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進行檢視反思。
今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當時是怎么考慮的?
如果我重新來做會有哪些改進?
今天我有哪些優秀的表現?我當時又是如何思考的?
這些道理估計人人都懂,但真正實踐的人還不太多。
各位看官,不知你是懂得的那位還是真正實踐的那位?
我是高度自律熱愛思考的娟娟。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希望你能點個贊?或者關注下再走!感恩親的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