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十的西爾維斯特·史泰龍一直以略顯呆板的老式動作片著稱,但卻在今年奧斯卡上拿到了一個最佳男配角提名。這一切要從40年前的197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洛奇》說起。
《洛奇》是一部很成功的拳擊題材的電影,不僅帶動了5部續集,更是當今一系列拳擊電影的鼻祖。即便在40年后的今天來看,影片最后的那場拳王爭霸賽的效果也是杠杠的,拳拳到肉,寧死不倒,打出了一種拳擊之魂的感覺。
然而影片的其他部分,在今天看來有些節奏偏慢,也略顯平淡。哪怕是最精彩的拳賽,也有不少人對這極富暴力色彩的運動并不感冒。那么我為什么要聊這部電影呢?我是想借它來聊一聊一個更大的影片類型–勵志片。
我們對勵志片都不陌生,閉上眼就能想到這樣一個模板:一個遭遇各種不幸的人,在逆境中忍辱負重,最后一鳴驚人。這種刻意制造的強大反差的戲劇效果,很容易讓人熱血沸騰,但往往冷卻得也很快,因為它離我們的現實很遠。而40年前的這部《洛奇》,可貴在它的真誠。真誠在何處呢?
洛奇是一個小混混,靠給黑幫老大收債度日,偶爾打打拳擊,展現了天賦但并不以為意。注意,他并沒有家破人亡或得了什么絕癥,他只是庸庸碌碌地蹉跎歲月,是不是和我們大多數人都很像?其次,洛奇的命運的一個大轉折,是現任拳王很偶然地挑中了他進行比賽。也就是說,洛奇的成功是借助了這個機會,包含著巨大的運氣。的確,運氣和機會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成功不是光靠打雞血就能實現的。第三,洛奇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并借此形成了巨大的動力,爭分奪秒地扎實苦練,伴著已成經典的配樂Gonna Fly Now,他站在費城藝術博物館的臺階前高舉雙臂的那一刻,就已經完成了自我蛻變,無需觀眾為其歡呼,他心里應該第一次感到那么充實吧。最后,洛奇自然是成功了,但是成功并不就是掀翻原有的老大,自己取而代之。他最后沒有贏得那場激烈異常的比賽,但是沒有人會否認他的成功。對成功和自我實現的成熟定義,也是《洛奇》的可貴之處之一。
《洛奇》是史泰龍的熒幕處女作,同時他也是這個故事的創作者。之所以他能把這個故事講得這么誠懇,因為這就是史泰龍自己的故事。他有志于表演行業,但一直不得志,只得在色情片中做小配角和當私人保鏢度日。他拿著這個故事尋找買主,碰壁至少50次還要堅持自己來演。終于有人愿意投資之時,他也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奉上了十二分的努力和誠意,努力練習,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可信的職業拳手形象,更把對往昔蹉跎歲月的記憶和成功蛻變的體會帶入了電影中,使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富有誠意的勵志作品。而史泰龍本身面癱的毛?。ㄕ媸遣。?,反而帶給了洛奇這個人物更加硬朗的形象,并折射出其豐富的內心,因而提名了當年的奧斯卡影帝。
雖然年代久遠,有些元素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觀眾,但《洛奇》具備了真誠的勵志片的精氣神,是勵志片該有的樣子。
再回過頭來看40年后誕生的以洛奇當年的對手為名的電影《奎迪》。拳擊賽依舊精彩,40年后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口味,激烈好看沒得說,主角小哥的身材也簡直完美。
史泰龍重演作為配角的洛奇,那和當年的心態完全不同了,自信滿滿信手拈來。影片除了拳賽,主要的亮點都是《洛奇》的懷舊梗,街角的老拳館,以妻子為名的飯店,費城美術館的臺階,還有洛奇養的40年后大了一倍的烏龜。最動人的一幕,還是半頭白發的洛奇帶著一瓶酒和一支玫瑰,坐在妻子和老伙計的墓前給他們讀報紙,訴說衷腸,令人唏噓感慨歲月的變遷,尤其是剛剛看完《洛奇》之后。這個奧斯卡男配提名,顯然是帶著致敬和懷舊的。
《奎迪》自然還是勵志片,我們來和《洛奇》做一些對比。與洛奇的小混混出身不同,奎迪是拳王之后,雖然早年也有不幸,但很快被善良的拳王遺孀收養,家財萬貫,算是含著金湯匙的人物。然后他執意放棄高薪的工作,只身到費城去打拳擊。邂逅了樓下的漂亮姑娘,水到渠成。找到洛奇當教練,地利人和。那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難呢?自己肩負著拳王的姓氏,心理壓力很大;關鍵時刻恩師洛奇得了癌癥,心灰意冷。當然最后還是奮發圖強一戰成名。
你是否有感覺到,雖然同樣是個拳擊勵志故事,《奎迪》的每一部分都帶著十足的虛構味?富家公子死也要打拳擊,這個通常是窮苦人為出頭不得已的選擇,略顯離奇;他的內心的敵人不是平庸蹉跎,而是家族姓氏,這離普通人更遠;愛情和親情橋段也索然無味;至于癌癥,大概是僅次于白血病的,電影與現實發病率相差懸殊的疾病了吧。這個劇作顯然出自沒有切身經歷的作者之手,并無當年史泰龍的來源于生活的珍貴靈感。
因此,《奎迪》雖然繼承了《洛奇》的很多套路,也處處予以致敬,拳擊賽甚至比當年的更激烈更好看,但卻難以帶給人《洛奇》那樣真誠的感動。這不是一部好的勵志片該有的樣子。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