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是每天24小時,但不同的利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時間管理對于很多人來講是必修課,但是怎樣才能管理好時間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三只青蛙”法則。
“三只青蛙”法則的提出者是全球知名的時間管理大師、美國著名演說家博恩·崔西,他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潛心研究時間管理問題,寫成《吃掉那只青蛙》一書,而“三只青蛙”法則就是全書最精華的內容。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你沒有教他“三只青蛙”法則
找到最討厭的“三只青蛙”,勇敢地吃掉它
用博恩·崔西的話來解釋“三只青蛙”法則,那就是:
“你得找出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它們就是你必須吃掉的‘三只青蛙’。
如果你必須吃掉一只青蛙,不要長時間盯著它看。
如果你必須連著吃掉三只青蛙,記得要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法則聽上去有些莫名其妙,其實,崔西這是在用風趣幽默的話語告訴我們:
做事要先從最為重要、難度最大的事情做起。
因為這類事情常常會讓人感覺十分煩惱和棘手,所以容易引發逃避心理。可越是不去做,就越是會產生畏難情緒,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就只能眼看著時間一點點過去,結果卻什么都做不到、做不好。
也正是因為這樣,崔西建議人們要迎難之上,勇敢地吃掉討厭的“三只青蛙”,之后的其他問題就都能夠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三只青蛙”法則,它是如此簡單而樸素,可它卻切切實實地幫助過很多受困于時間管理問題的孩子和成年人,就連崔西自己的侄女莉莉也從中獲益不少。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你沒有教他“三只青蛙”法則
莉莉剛剛考上了耶魯大學,全家人都為她感到高興,但莉莉自己卻總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崔西想要開解侄女一番,便從百忙之中抽出空閑,邀請莉莉做了一番對話。
莉莉對崔西叔叔非常信任,告訴他:“我一直以為自己非常優秀,可是到了學校才知道什么叫人才輩出,我就算想把成績保持在中游的水平,都覺得十分吃力。我每天的時間根本就不夠用,要預習功課,還要上課、做實驗,社團的活動也不能不參加,老師又讓我報名參加演講比賽……我覺得自己就像個不停運轉的陀螺,什么都想干,卻什么都干不好,好煩啊……”
崔西一聽,哈哈大笑:“孩子,你忘了我教給你的‘三只青蛙’法則了嗎?你得把讓你最為頭疼的那只青蛙吃掉,接下來一切就會非常輕松了。”
莉莉聽后,若有所思道:“明天有一個重要的考試,我需要復習一下功課;另外,我有一份實驗報告要在后天上交;我還想練習一下演講技巧,下周六我就要登臺表現了;可是社團負責人還讓我幫忙做一份海報,月底我們會舉行一個募捐活動……您說我該怎么找到‘三只青蛙’呢?”
崔西笑著問她:“想一想,哪件事情是你覺得最重要,但也是難度最大,讓你感到最為害怕的?”
莉莉不好意思地說:“是復習功課,一想到明天的考試我就頭疼,可我又不得不去做。”
崔西點頭道:“很好,我給你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現在來努力吃掉這第一只‘青蛙’。”
在崔西的鼓勵下,莉莉定好了一個2小時的鬧鐘,之后她鼓足勇氣,打開書本,同時不斷在心里給自己打氣:“這沒什么可怕的,你不過就是一只青蛙,我一定能夠戰勝你!”
說來奇怪,當她把惱人的任務當成“青蛙”來處理后,效率竟然提升了不少。2個小時后,她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比較系統的復習工作。
崔西提醒她可以稍微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處理第二只、第三只青蛙。這下莉莉的心情輕松多了,她一鼓作氣地寫完了報告、練習了演講……
這就是“三只青蛙”法則的奇妙之處,當你能夠專注地處理好最為重要、難度最大的事情后,就會獲得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之后也就可以戰勝更多的困難,處理好更多的問題。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你沒有教他“三只青蛙”法則
用“三只青蛙”法則高效管理時間,提高孩子學習效率
我們可以把“三只青蛙”法則教給孩子,在他們寫作業拖拉的時候、在他們做事沒計劃的時候,在他們不知不覺地浪費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找出最讓他們感到困擾的“三只青蛙”,然后集中注意力“吃掉青蛙”,就能夠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三只青蛙”法則的具體應用步驟:
步驟一:指導孩子做一份時間清單
所謂時間清單,可不是簡簡單單地羅列任務的“流水賬”,因為流水賬無法讓孩子找到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也不能養成“專注于要事”的好習慣。
那么,真正的時間清單是什么樣的呢?
它必須有對事情重要性、緊迫感的排序,這樣才能讓孩子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知道自己應該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哪些事情上。
因此,我們可以指導孩子按照以下標準對要做的事情進行排序:
重要且緊迫的事情。非常重要且不能拖延的事情,可以歸入這一類事情中。比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這就是每天晚上最重要也最為緊迫的事情。孩子應當果斷利落地去執行這件事情,不能逃避,也不應拖拉。事實上,如果孩子能夠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其中,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的。
重要但不太緊迫的事情。雖然非常重要,但是時間上有一定余地的事情可以歸入此類。比如“讓孩子做模擬試卷”,如果孩子當天時間緊張,精力不足,就不要強迫孩子完成任務,而是可以選擇在周末或孩子精力充足、學習興趣較高的時間執行。
不太重要但比較緊迫的事情。這類事情的時效性要求可能較高,但并不是特別重要,家長不妨幫孩子分擔一些任務。比如老師要求孩子“上交一張手抄報”,考慮到孩子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家長可以幫忙找好資料,畫好細致的畫邊,幫孩子減輕一些壓力,不過主要的創意設計工作和文字書寫工作還是要由孩子來負責。
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情。在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中,其實有很多都是這類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看一本漫畫書、玩一會兒手游、看一集動畫片等等,這類消遣性質的事情如果當天不完成也不會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孩子沒有必要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在上面。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完成了前幾類事務后,再將這類事情填充到閑暇時間、碎片時間去完成。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你沒有教他“三只青蛙”法則
步驟二:讓孩子從清單中找出“三只青蛙”
在制作時間清單的時候,孩子已經對自己要做的所有事情進行了重要性和緊迫性的排序,現在就可以在“最重要且最緊迫”的區域進行挑選,以便找出三件具有關鍵意義,且需要孩子保持專注度才能完成的大事。
這就是孩子必須面對的“三只青蛙”,孩子應當盡全力在最開始就解決掉它們,之后再做其他事情,就會感到十分順手。
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心理學上的“飛輪效應”來解釋:
當你想要轉動一個靜止的飛輪時,最初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可當你專注用力,達到某一臨界點時,飛輪本身的重量就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此時你不必再花費過多的力氣,也能讓飛輪快速、持續地旋轉。
“三只青蛙”法則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吃掉了“三只青蛙”,開了個好頭后,后續的工作就會像旋轉的飛輪一樣,自然而然地運轉下去,關鍵就要看孩子有沒有這個決心和勇氣把自己的“飛輪”帶動起來。
步驟三: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最大、最丑的青蛙”
通過上面的步驟后,最重要的事情已經減少到只有三件,但這三件事情仍然會有重要性和難度的差異,孩子要做的就是專注于那件他們最不想去面對的事情,它也被博恩?崔西稱為是“最大、最丑的青蛙”。
盡管孩子很討厭它,但卻無法回避,所以與其逃避拖延,還不如橫下一條心去面對。
當孩子帶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其中時,很可能會發現“這只青蛙”其實并不強大,而這一定會讓孩子感到相當得驚喜。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你沒有教他“三只青蛙”法則
步驟四:提醒孩子有效利用“青蛙時間”
當然,“吃掉青蛙”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要提醒孩子留足“青蛙時間”,并保證自己能夠充分地利用好這些時間,而不要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時間白白被浪費掉。
為此,家長應當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可以給孩子安排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避免他被家庭成員的說話聲、走路聲打攪。
可以暫時拿走孩子的手機、平板電腦、漫畫書等可能干擾注意力的東西,以防出現“邊學邊玩”的情況。
提醒孩子只有把“一只青蛙”完全吃掉,才能對付下一只。這樣就能避免他們在寫作業時三心二意,不會手頭做著這個科目,心里卻想著別的科目的問題。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你沒有教他“三只青蛙”法則
將“三只青蛙”法則拓展開來,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
當孩子學會使用“三只青蛙”法則來處理每天晚上寫作業、預習復習之類的事情后,家長還可以和他們一起嘗試處理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的事務,而且這些事務可以不局限于學習領域,還可以擴展到孩子的生活領域。
比如在每天早上帶孩子上學的路上,家長就可以和他們討論一下“今天要吃掉的三只青蛙有哪些”;同樣,在每個周日的晚上,家長也可以問問孩子“下周要吃掉的三只青蛙是什么”。
這樣的討論輕松有趣,孩子會樂意參加,而當他們把難題都看成是“青蛙”之后,也能夠減少很多心理壓力。
按照這樣的方法,堅持訓練一段時間,孩子就能夠把握好時間,可以從容不迫地處理好學習、生活中的各類事務,進而便會成為一個有時間觀念的孩子,會從忙亂低效的“時間的奴隸”,一躍成為“時間的主人”。
? ? ? ? 孩子說要參加元旦節目,我說我啊,因為之前一直沒有參加過,孩子說:我們班主任可是小機靈鬼,讓我和我們組員一起參加,我不想,我自己要出一個節目,我說,哦,那今天要不要和弟弟一起堆雪人,說下次吧,改變需要慢慢來。自己孩子寫作業,今早雖然不舒服,還是去上學啦,我不統一他請假,生病可以吃藥。沒給留口,還是堅持了下來。
現在鎖門次數有所減少。
關系也稍微好一些
繼續努力
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