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曾說:
“跟別人相比,我一無所知,但我和他們不一樣的地方是,別人不知道自己無知,而我知道自己無知。”
你有沒有經歷過原先堅定不移的觀點,到后來竟然發現是錯誤的?
我曾經認為“文學無用”、“文學誤人”,從而一個猛子扎進了功利的實用之學,大量學習比如,職場類、社交類、技能類……等實用性特別強的知識。很長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自己悟道了,因為我看穿了文學無用的道理。
但是漸漸的,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種實用類的書讀得越多,我反而越浮躁、越偏執、越傲慢。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懂得多,自己能做的事比別人多。
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依靠積累的漫長的過程,中間一定會有各種寂寞、各種誘惑、各種苦悶,當你遇到這些挫折不得志時,很容易持才傲物,憤世嫉俗。
讀“有用”之書并沒有錯,但是這種目標明確的功利心,如果不加以調整,往往會扭曲人的心靈,你會為了實現“目標”,采用各種“手段”,結果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漸漸的把“手段”當成了“目標”,忘記了初心。
這個時候,看似“無用”的文學就有了大用,因為文學是可以滋養人的心靈的,它能化解你心中的戾氣,讓你跳出固有的思維,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你的心靈。
如果做個類比,我認為實用類的書就像主食,文學類的書就像蔬菜,主食可以快速的飽肚子,但是蔬菜才是最重要的營養。
當你不斷的用文學滋養自己,你就會越發能做到體察自己,了解別人,也就越發知道自己的無知。
所以,當我的閱讀再次回歸“文學”,我覺得自己不但在閱讀上成熟了,在思想的認知上也得到了提升。
我漸漸發現,文學會讓人的思想和精神變得開放,變得放松,變得流淌,它會讓你處于一個流動的狀態,不斷在變化,而不是封閉的固守。
所以,實用之學讓你“有知”,無用的文學卻能讓你不斷發現自己的“無知”。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一個人進步的起點。
我們有沒有想過,陷于我們無知的,恰恰是我們的已知。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你真的是對的嗎?你真的知道嗎?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世界太復雜,我們每個人都是摸象的瞎子,所以一定要保持謙卑,特別是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觀念,因為它們很可能只存在我們的個人經驗里,是我們自圓其說的牢籠。
當我寫下今天的思考日記時,我悲喜參半,喜的是,我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悲的是,我的過去竟如此不堪。
也許,此時此刻一樣不堪……